這些例子最終的抉擇,都是因為成本考量而必須限縮人員的編制。當教師或行政人員不足,現有的教師和行政人員就得多額外負擔行政工作的時間,例如學生作業沒有助教可以協助教師修改、行政人員一個人要面對及處理40、50位學生的大小事物等等,教學及服務的品質就會大打折扣。
其次是校舍、學生宿舍、老舊器材設備等維修,也無法如期汰換更新。之前網路上曾有網友突發奇想舉辦「全台最爛大學宿舍大賽」,有不少網友貼出自己的「爛宿舍」。光從照片很難想像一些知名學府的宿舍,竟然看起來昏暗、發霉,跟工寮差不多,住宿品質極差。難怪經濟條件較佳的家庭,會讓孩子直接到外面租屋;比較弱勢的學生若要外住,就得利用打工賺錢來支付房租費。但這又衍生另一項隱憂,學生的居住安全、打工問題、課業問題能不擔心嗎?當然,學校的器材設備不堪使用,就更別說了,難有汰換的可能。
回到一開始談的在職專班開設過於浮濫問題,學校若不積極開班授課、拓展財源,如何能應付以上所談的種種支出?這些問題都是環環相扣。
不過很遺憾的,長久以來只要探討這類的議題,就會形成正、反兩方的對立,無法用理性來探討。學費政策調整必須綜合全方面考量,調低學費並不代表就是真正的公平,而是如何把學生的家庭收入採取不同的收費。也就是說,讓有能力的家庭多負擔學費,中低收入者學費相對低廉。政府或應從教育經費補助裡提供一定的金額,作為直接補助弱勢學生學費等方法來解決。
雖然如何調整成本,牽涉到許多複雜的層面。我們不應該流於情緒、政治化來看問題,應深切省思是,一個沒有適時反映合理成本的事物,是無法有效改善品質。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