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斂廊下樂器簇於帝屍之上,發火焚之——「優伶天子」自玩「死亡意象」?!

2022-10-06 05:50

? 人氣

晉王李克用(唐文華飾)。(國光劇團,蕭文華攝)
晉王李克用(唐文華飾)。(國光劇團,蕭文華攝)

後唐宮廷劇演員穿關、劇目與京劇無大差異,顯然不刻意考量當時演的是參軍戲還是雜劇散樂,或者是想讓李存勗演戲的情境、場景與《優伶天子》舞台上的表演打破界線,加深戲裡/戲外之間的一體性,觀眾因而看到後唐宮廷彷彿也有一個國光劇團,沒特別角色的國光演員,都以另一個藝名演起戲中戲,整個劇場顯得喜氣洋洋。李存勗排演的戲頗有「進步」、「翻案」的「小劇場」興味,也創造了一些戲劇議題,例如直指李存孝投梁是被李嗣源等人陷害;《玄武門》裡看到李世民持劍逼宮陰狠的一面,《殺劉封》則為關羽敗走麥城時,不出兵救援的劉備螟蛉子劉封叫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3

晉王臨終,賜存勗三支箭,要他務必除掉三方敵人——世仇梁王朱溫,恩將仇報的燕王劉仁恭,以及與晉王結拜卻又倒向朱溫的契丹,存勗接受三支箭置於太廟,每次用兵則以豬羊告廟請箭,放於錦囊之中帶著上陣,勝利則稟告太廟。幾年用兵,打敗了契丹,收復燕地,擒殺朱溫之子朱友貞(後梁末帝)及燕王劉仁恭、劉守光父子。

薛居正修五代史(《舊五代史》),對李存勗如此評價:「(莊宗)家仇既雪,國祚中興,雖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圖受命,亦無以加也」極度歌頌,然後筆鋒一轉:「然得之孔勞,失之何速?豈不以驕于驟勝,逸于居安,忘櫛沐之艱難,徇色禽之荒樂。外則伶人亂政,內則牝雞司晨。」歷史指明李存勗功成之後,以為仇讎已滅,天下大定,個性的傲慢、荒誕成為他的悲劇缺陷。

《優伶天子》雖然也有晉王三支箭的情節,但賦予不同意象,「三支箭乃是先皇的戲,孤在裡面不過是配角」,這是劇作家嶄新的創意,讓李存勗完全做自己,不過三支箭的故事,在浪漫的手法之下,不再強大有力,只是成為一種隱喻。

修《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的歐陽修對李存勗的評論,比薛居正更直接:「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歐陽修私家修史,有自己的史觀,在體例上與官修正史有些不合,他重新月旦五代人物,原來受尊崇的馮道侍奉過五朝八姓十三帝,從今日來看,是在亂世扮演「專業經理人」或「常任文官」的角色,但歐陽修春秋筆下立刻被打為無恥之輩;另外,〈伶官傳〉更是歐陽修的獨創,對李存勗的批判不寫在「後唐莊宗本紀」,而在「伶官傳序」。

不過,劇作家篤信「戲臺之上能動人者便是真」的原理,認為「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是史家、是士大夫以成敗論英雄的眼光,而選擇以大篇幅講述李存勗的戲劇人生,以及世間人事之真假莫辨。

4

《優伶天子》最具關鍵性的人物,李存勗之外就是大太保李嗣源(劇中李克用掛髯口,李嗣源黏鬍鬚,不知何故?)他目不識丁,卻善於用兵,長年征戰從未受傷;當魏博軍士動亂時,奉存勗之命前往征討,卻被軍士擁立,反攻皇城洛邑,此時伶人出身的都城指揮使郭從謙因與存勗有隙,乘機率兵叛變,在位僅三年的存勗中流箭而亡,李嗣源繼位,是為後唐明宗。他的治績除了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就是誅滅伶人宦官,革除莊宗時代的朝廷弊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