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必須指出,財政部這次非常明顯是「搞砸」了。雖然準確預測稅收不可能作到,但如此離譜、且越來越離譜的預測差距,卻顯示財政部的模型與預測確實大有問題了。例如過去10年有7年超徵,以前全年超徵超過千億元,就非常「不得了」,但現在卻似乎超徵數千億元成為「常態」─例如110年超徵4327億、111年超徵4500億元,而且必須注意到:110年超徵或許可歸因於經濟表現優於預期,但111年經濟明顯不如預期且逐季下修調降,稅收超徵卻更多,到底原因為何、財政部依照過去經濟與稅收數字建構的模型,是否已到不得不修改了,都值得相關部會探討、修正。
而蘇貞昌為財政部預估稅收失準的辯護詞:「財政部的財政相關預估,都是跟全世界經濟學家同步預測,只是台灣業界跟全國民眾表現特別好,他要特別表示敬意」,當然又是一段百分之百的官話與鬼話。每個國家、甚至每個機構、經濟智庫的預測模型都不會完全一樣,採納的參數更不會相同,因此說什麼財政部的預估是「跟全世界經濟學家同步預測」,實在是全然不知所云的外行話,而原因是台灣業界與民眾「表現特別好」、他要表示敬意,就更是讓人搖頭,不知要說些什麼才好。
為了長期解決這種「超徵稅收」帶來的政治困擾,財政部可能有2種方式可考慮:一個是加強稅收預估準確度,這個可能較難;另一個是較簡單:改名詞吧,別再用什麼「超徵」的字眼了,而且以後稅收預估乾脆給出「上限」與「下限」數字,也許這樣能稍避免再次陷入「還稅於民」的民粹陷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