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加快氣候變遷,極端天氣已經影響全世界的日常生活,森林大火延燒不止,前所未見的洪災、風暴、高溫、酷寒接連侵襲,生物和環境都面臨嚴苛挑戰。不過在接連而來的壞消息中,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等研究機構發表的最新報告發現了樂觀的趨勢:1980年代開始,全球逐步禁用破壞臭氧層的物質,地球的臭氧層有望在未來數十年間完全恢復。
大氣中的臭氧層會吸收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如果沒有臭氧層,人類與其他生物暴露在過多輻射之中,容易罹患白內障、皮膚癌等疾病,免疫系統會損壞,甚至無法生存。但1980年代科學家發現臭氧層「破了一個洞」。這個洞的成因,是消耗臭氧的物質,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溫室氣體之一的氟氯碳化物(CFCs),經常用於冰箱、壓縮噴霧罐和溶劑等物品。
Good news from #AMS2023: The ozone layer is on track to recover within four decades.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January 9, 2023
Press release https://t.co/htPbNDJ9VU
Executive summary https://t.co/yO6o2dVOd3
Partners @UNEP, @NOAA, @NASA, @EU_Commission pic.twitter.com/03FY2TQHPo
收到科學家的警告,國際組織介入緩解臭氧層破壞。1989年生效的《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列明各國應逐步汰換氟氯碳化物與其他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而9日公布的最新《2022臭氧消耗科學評估報告(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ozone Depletion: 2022)》中專家評估,1989年以來氟氯碳化物的使用量減少了99%。
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國際規範維持不變,那麼臭氧層將在2040年以前修復到1980年的水準。不過臭氧層損害最嚴重的南北極地區則需要更多的恢復時間,學者推估北極上空臭氧層將於2045年、南極上空臭氧層將於2066年回復到從前的厚度。
國際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臭氧行動成為其他氣候環保的先例,「我們成功逐步淘汰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這代表我們有能力達成,而且必須達成其他目標。目前的急迫事項包括擺脫化石燃料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限制地球溫度上升。」
包含氟氯碳化物的臭氧層破壞物質同時也是強效的溫室氣體,根據2021年刊載於《自然》(Nature)期刊的一份報告,如果沒有《蒙特婁議定書》,地球溫度最高可能會比現在高出1°C。科學家警告,工業革命以來地球至少升溫了1.2°C,人類應當將這個數字控制在1.5°C以內,以防止發生更嚴重的氣候危機。要是暖化幅度超過1.5°C,將會導致嚴重的乾旱、野火、洪災和糧食短缺。
臭氧消耗科學評估報告每四年發表一次,今年也首次評估了太陽能地球工程(solar geoengineering)的展望:舉例來說,科學家計畫在平流層噴灑氣溶膠(aerosol)來將太陽光反射出大氣層,希望能藉此減緩地球暖化。
評估報告認為這項措施可以延緩地球暖化,但也警告可能造成意料之外的後果,內文指出這項措施「還可能影響平流層的溫度和循環,以及臭氧的分解、生成以及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