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制度無形中,造成地方政治不理性的幫派化,只剩情義相挺,加上媒體訊息的淺碟化,讓許多永續發展的正向政策與文化多樣性的向下扎根,遙遙無期。長期壟斷地方公共資源,使得應以整體為考量的事務,變成私利化,這也加速人才流失,使地方社會少了中堅與活力。欠缺知識的理性溝通,沒了活力的推動,地方基礎建設趕不上時代需要,濫建蚊子館、缺少地方特色、文化罷凌等議題,造成當今原鄉社會的世代間,更嚴重的溝通障礙。
「適應現代生活」與「維護傳統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方向,但卻同時糾結著原住民族人。筆者反對長期福利制度,讓族人飲鴆止渴的過現代生活,推銷「爭取福利」這種簡單的答案,政客宣稱能解複雜困難的問題,但並不是真正的解答。培養優秀的原住民政務官才是解決政治幫派化與媒體訊息淺碟化的第一步。
我們不能改變歷史,但能從此改變看待歷史的態度
筆者認為透過課綱調整,與科學方法進行部落考古,賦予下一代,族群文化相互尊重,並且養成理性思辨的能力。無法改變這一代人,那就利用科學與教育,從下一代來改變台灣。改變文化從教育開始,改變教育從課綱開始,充實課綱從科學調查開始。在課綱內增加原生視角,由土地出發,將番膏加入課綱,透過學習不同視角的族群文化與知識,來更珍惜台灣。專制國家會刻意遺漏或竄改歷史,而多元的呈現,才能站在既有的基礎上,展望多元共榮的願景。
考古學、語言學與生物學(基因調查),是追溯族群起源、遷徙歷史的三大科學方法。用科學方式,進行部落考古,有科學根據的考古資料,才能建立更完整的原生史觀,而不是僅靠口傳來尋找部落起源。饒富多樣性的族群與文化,且為南島語系發源地的台灣原生文史,僅佔課綱的1%,甚為可悲。以科學方式對台灣族群起源重啟並跨領域的進行考究,提供材料加入課綱,提供知識流傳給全世界,這是極為重要的百年建設。
補助是針對中低收入戶的福利措施,原住民所需的是跨文化的「尊重」,發自內心去理解,進而產生的「真誠尊重」。但是尊重並不是別人給的,也要靠自己去贏得,不只是在吶喊「我們是主人!」或者是「我們要更多的假期與補助」,而是要自己能展現主人的風采,爭取福利的吶喊,雖然族人看似得利,卻無法讓更多非原住民來理解原文化,反而更容易激起族群的對立。實質的改變,從課綱、科學研究與原住民政務官培養開始,讓原漢能真心的尊重彼此。不再把補助當成是福利,而是腳踏實地一起在島嶼上認真生活,讓8月1日的原住民族日,不再只是年復一年的讓文化罷凌持續發生。
*作者為台北市政府陳景峻副市長辦公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