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相關疏散命令缺乏強制性,民眾接獲命令往往依照個人判斷,採取疏散或在家避難等不同做法。日本兵庫縣立大學防災學教授室崎益輝坦言:「由於氣象和避難相關信息愈發詳細,是否避難由個人來判斷,最終很多人選擇待在家裏。」
更重要的是,本次受災嚴重的區域多屬人口老化嚴重區域,不但65歲以上長者比例皆高於全日本平均的27.3%,受災嚴重的愛媛、高知等地長者比例更超過三成。年輕人的外移,導致留在當地的獨居長者在豪雨災情來臨的情況下,面臨主動與被動「難以離家避難」的窘境。包括長者可能因資訊接收不足,無法及時獲悉撤離訊息提前避難,或因豪雨而出行困難,只好困守在家中。例如岡山縣小田川在7月7日決堤,但早在前日的中午11時許,當地政府已對民眾發出「高齡人員疏散開始」的命令,直到晚間10時仍有上千名居民留在家中。這與當地政府缺乏人手進行疏散外,也和滂沱大雨與滿地泥濘下,連年輕人都寸步難行,遑論長者更缺乏逃難能力有關。
儘管擁有精確的氣象預測、充分的防災規劃,但在災難發生當下,地方政府因在地人口高齡化,致使需要協助避難的人員較多且分散、協助的疏散人力缺乏,以及民眾自身留守家園的期待與偏好,釀成這場日本自1982年以來死傷最嚴重的豪雨災情。
老年防災在台灣
與日本同樣進入高齡社會,且與日本同屬多山地形、河川湍急,且位於颱風、豪雨好發區域的台灣,若面對與此類似災難,會不會有比較好的結果?恐怕多數民眾都只能痛心坦言:「可能更糟。」
比較台日的情況,彼此雷同程度極高。除了地理與自然環境相似,在人口分佈上,台灣當前老化的指數最高的地區為嘉義縣的174.3,而其次是雲林縣的140.37,以及南投縣的137.47。其中,嘉義縣與雲林縣的「扶老比」分別以24.92與24.16高居全台各縣市前兩名,即當地幾乎每4個15歲至64歲具生產力的人員,就得照應一位65歲以上的年長者,遠高於全台平均的17.96。
居高不下的扶老比反映的是當地青壯人口的外流,而老化嚴重的區域也多半是台灣主要的農業地區,留在當地的長者守著農地持續耕作,同時又形成居住分散的情況,而一旦天災來臨需要撤離時,單獨居住或分散居住的長者恐將面臨後援缺乏的窘境。這些老化嚴重的農業縣市,也是土石流好發區域。災難一旦來臨,相關疏散工作勢必因聚落的分散而相對困難。
雖然總統蔡英文上台後對競選期間推出的「長照2.0」政策有所著墨,但長照2.0關注的是在地老化,同時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照顧體系,此政策方針或可緩解照護者壓力,卻也讓行動能力相對較低的長者住得更分散,且相應的老年防災或救災問題從未出現在其政策考量中。
當前地球氣候環境正逐步改變,甫遭豪雨侵襲的日本,在洪水退去後迎來嚴酷熱浪,於7月8日至15日期間,至少有15人「熱死」。天然氣候災害加劇已是未來必然之勢,而親眼目睹日本前車之鑑的蔡英文政府,若只知道「捐款獻愛心」以600萬台幣「購買」台日友誼,無法在這場「同樣可能發生在台灣」的悲劇下有所儆醒並開始行動,那麼日本豪雨所釀成的長者悲歌,恐隨時成為台灣的明日寫照。
*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33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