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已延後他擬訂於本(2)月5、6兩日的中國大陸之行,原因是美方聲稱發現一顆中國偵察氣球,出現在美國陸基核武重地上空,疑似從事間諜任務。雖然中方對此表示遺憾,認為氣球是用於氣象研究,因受西風影響,控制能力有限,才會偏離預定航線誤飛進入美國領空;但美國不接受中方說法,布林肯指控中共此舉「侵犯美國主權和違反國際法,既不負責任也令人無法接受,不利雙方原先準備進行的實質性討論。」
布林肯此行「未演先轟動」。第一,如能順利成行,他將是2018年10月以來,首度訪中的美國國務卿,也是拜登執政兩年多來,訪中級別最高的美國官員;第二,他是為了落實印尼G20峰會「拜習會」中,雙方建立的「持續對話」和「管控分歧」兩項共識,這被視為中美關係緩和的象徵。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也計劃在今年訪問中國大陸,她上月曾在瑞士蘇黎世與中共副總理劉鶴面對面會談。
但遺憾的是,中美雙方都沒有為今後連續的高層外交營造有利氛圍。依原訂計劃,布林肯此行將與中方討論台海危機和俄烏戰爭兩大議題。美國方面比較關注的是中俄關係,以及中共能否協助處理俄烏戰爭的問題。
俄羅斯總統普丁下令出兵烏克蘭即將屆滿週年,中共對這場戰爭表面上維持「中立」,但在西方國家實施對俄制裁後,中共卻透過增強雙邊貿易,提供俄羅斯對烏作戰的資金來源。例如,中國大陸增加進口俄國油氣和農產,與俄國在北極合作開採能源,還加碼投資俄國鐵路及港口等基礎設施。「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中共國營國防企業曾運送導航設備、干擾技術和戰機零件,給遭到制裁的俄羅斯國營國防企業。
讓美國感到憂慮的是,俄羅斯媒體透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將於本月下旬出訪莫斯科,討論習近平訪俄籌備工作。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表示,「習近平持續強化中俄關係,這跟俄國侵烏是兩碼事,雙邊關係很可能變得更為密切。」換言之,中共在處理俄烏戰爭問題時,不會以犧牲中俄關係為代價。對美國而言,如果中俄關係從經貿合作升高為軍事同盟,那將是個巨大夢魘。
中共關心的則是美國對「台灣問題」的立場。高齡99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最近表示,對於「台灣問題」,兩岸應避免採取「即將攤牌」的行動。季辛吉建議美國,不能一邊嘴上說堅持「一個中國」,但卻又一邊試圖在事實上製造「兩個中國」;而中國也「應該放棄軍事集結的行為,為改善兩國關係創造基礎。」
「拜習會」釋出改善中美關係的訊息,但美國軍方和智庫最近卻對中共可能對台用武一事,不斷製造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台灣社會也隨之興起「備戰」和「避戰」的討論。美國眾議院在1月10日表決通過,成立「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由對中鷹派的共和黨議員蓋拉格(Mike Gallagher)擔任主席。這個委員會是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競選議長的政見,成立後有委員聲稱要在台灣開聽證會,討論軍售等問題。
此外,美國與日本、荷蘭達成協議,針對出口到中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實施新禁令。產業專家認為,這將使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管制更加完整與到位,預期美國未來對中國的管制措施與範圍將進一步擴大。尤其是,麥卡錫預計於今春訪問台灣的新聞吵的沸沸揚揚。雖然麥卡錫說他現在沒有任何排定訪問台灣的行程,但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卻藉機表態,聲稱「美方不能一邊要溝通、談合作,一邊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利益」;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警告美方「不要試圖突破這條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在布林肯準備啓程訪問中國大陸前夕,中共外交部官網3日下午發布了一份長達4000多字,題為「美國濫施『長臂管轄』及其危害」的報告。報告批判「美國行使長臂管轄是維護美國霸權、干涉他國內政與顛覆他國政權的工具」,要求美方摒棄相關措施。
如果中美無法以對話達成管控分歧的目標,則布林肯此次北京之行,可能會變成拜登政府的一場「政治風暴」。據說拜登政府內部曾討論如何因應氣球事件的問題,五角大廈高層建議不要擊落,因為碎片可能傷及地面平民。從美國內政的觀點看,很難想像中共氣球在美國天空「流浪」的場景下,布林肯還能若無其事地坐在北京的談判桌上。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引述不具名的美國官員指出,布林肯延後訪中,是因為他不希望氣球事件,成為他與中共官員的會談主題。因為這會模糊焦點,而且提供共和黨批評拜登政府的口實,認為布林肯在中共面前示弱。
這顆中共「流浪氣球」已在美東時間4日下午,遭美軍以飛彈擊落。中共外交部為此發布聲明,對美國「使用武力襲擊民用無人飛艇」,表達「強烈不滿和抗議」。中共稱美方「執意動用武力,明顯反應過度,嚴重違反國際慣例」,強調保留作出進一步必要反應的權利。
僅管如此,我認為氣球事件不會改變中美關係「鬥而不破」的常態,也不會逼使中美談判進入死胡同。然而,這次事件卻讓我們憶起大陸學者王緝思和美國學者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 ,在2012年合作撰寫的一份報告。其中提到的「中美戰略互疑」,至今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逐步加深。我認為這才是中美關係面臨的根本性問題。顧爾德專欄:讓美國務卿訪問不了中國的氣球到底是啥?更多文章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