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悲哀莫過於那些曾經努力為台灣貢獻自己數十餘年的青春,但在退休後後只能被迫選擇節儉過完餘生的勞工們。
近年來,受到我國少子化與全球通膨加劇的影響,勞工們的權益已然在無形之中一點一滴的消耗殆盡,隨著社會結構持續高齡化的趨勢,這些即將面臨退休、半退休甚至已退休的勞工們正在共同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退休後的生活該何去何從?
勞保局壽命不遠矣可謂眾所皆知,只是人們彼此看破不說破的一個不爭事實,就以現況而言有近150萬人領取勞保,其中就有超過95萬的人月領未達兩萬元,這意味著有約莫65%的人在退休後只能依靠這一點微薄的津貼作為他們生存的人生寫照,(詳細可參考)
縱使你可能覺得:那不是還有老人津貼、國民年金等各種福利嗎?其實不然,因為根據現況而言,社會上的大多數勞工仍只能依靠領勞保來過日子,因為從制度面的情況而言,並不是大部分的族群都支持國民年金制度,也並非大多數勞工都符合領取老人津貼之資格,換言之,制度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國家財政的運作現況,讓許多退休的勞工族群們往往無法有效地受到這些政策的保障,而在這些族群中又不乏存在著因受傷或其他因素提早退休的勞工族群們,對這些勞工們而言,如果有子女協助扶養或提供養老金那還算得上幸運,但更多情況下勞工們卻得獨自面對一個殘酷事實:兒女長大外出拚搏,年邁父母衣食淡薄度過餘生。
這樣的現象和家庭狀況在未來恐怕只增不減,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人口面上的結構失衡,而體制面的問題也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且當通膨持續惡化時,勞工們每個月所領到錢,其所發揮的作用將會更低,但諷刺的地方即在於:勞工們經年累月付出的血與汗,最終卻只換來不斷貶值的金錢,這是何等令人唏噓。
對此,我國更應該強化保障勞工族群的政策並加以落實,因為多數時候受限於資訊與權力的不對等,勞工族群相比軍公教族群而言,權益更常陷入睡眠狀態,但當事人往往無從察覺,也呼籲可以透過民間組織的力量向政府監督施壓來擬制彈性政策,讓勞工問題能重新受到社會上的重視,如此才無愧於他們為台灣付出的貢獻。
*作者為政治系雙主修法律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