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知跳舞要遵守紀律,並且替人著想,建立自我與他人的和諧關係,在舞動的間隙裡,掌握吸氣與吐氣的交替,在周遭的變化裡,體會自己映照的情緒。此外,舞者也需恆常精進,不斷反覆練習,挑戰身體極限,最終雕刻出充滿思考的身體。
去年夏天的某個夜晚,古名伸當司機開車載幾位學生到淡水雲門劇場看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靈薄域》的彩排,回程時有人聊起皮歇居然和陶冶一樣,工作室裡沒有鏡子,真是不可思議!她馬上接著說,「哎呀,工作室哪裡需要鏡子,只有芭雷舞這類注意形體美的舞蹈才需要照鏡子。」這席話讓學生恍然大悟,原來皮歇的舞、陶冶的舞與傳統舞、接觸即興都觀照舞者的內在,所以不需要鏡子投影自己的外在。
古名伸認為舞蹈人的生命中總有一種核心清楚的質素,她的舞蹈視野,在我這個外行學者看來,追根究柢,頗能感受她身為專業舞者的執著,可視為尼采舞蹈觀的體現。十九世紀尼采透過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聲稱舞蹈是神聖崇高的藝術與思想,並宣揚信仰「會跳舞的上帝」、「以頭腦跳舞」,修正了十七世紀上半葉以來,身體一直被排除在思考主體之外的論點。
我知道她是「舞」林高手,但不知道她寫得一手好文章,真是深藏不露。甫看到《完美,稍縱即逝:舞蹈家古名伸的追尋筆記》當下,著實讓我嚇了一跳。這本「追尋筆記」分為跳舞的人、創作與即興、純真年代、人生行旅四幕。她以清晰爽朗的筆調,思考舞蹈的核心意義,對比它與其他藝術的同異、關係,述說即興舞蹈的創作與藝術特點,主張身體舞動時就成為藝術品,能夠表達思想與理念。追憶似水年華的同時,她也不忘「白頭宮女話當年」,不斷返回自己堅持的單純初衷。
古名伸謙稱自己無法在語言文字的世界裡談論舞蹈這種「非語言藝術」,但這本文集許多宛如縮時攝影的片段,將創作的過程、舞者的生命濃縮於小塊篇章,樸實的文字則讓舞蹈接上了地氣。從她的描寫,我們看到舞蹈人的內心纖細、思緒也特別清明,不由得頓悟:「四肢發達,頭腦必不簡單!」。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