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通膨再起後,台灣去年維持相對較低的通膨、且預估今年通膨會再降低。不過,以現在情況發展來看,物價應該是難守、也守不住了;而且,政府最佳策略也是別再硬守物價,而是該作點其它事情了。
過去40年,除了少數經濟治理出問題的國家外,通膨在大部份國家、主要經濟體中幾乎是消聲匿跡了,但去年起通膨怪獸「重出江湖」,美國單月出現6-9%左右的通膨,歐洲通膨則在10%上下,下降速度亦緩。
台灣雖然不可能完全避開這波通膨,但去年全年通膨率2.95%,控制在3%以下,相較歐美國家算是低通膨國家,今年通膨率,依照央行去年底前的預估,可進一步走緩到1.88%,低於大部份國家設定的2%目標值,算是「好得不得了」。
但現在很明顯看得出來,物價是守不住了,即使官方如主計總處把全年預測值訂為2.16%、央行上調為2.09%,但最後的實際數字都會高於這些預測值,原因既有國內因素、亦有國際因素。
國內因素方面,主要有2個、一公一私,而這2項因素又彼此牽引影響。過去台灣能維持較低的通膨,與政府以各種政策壓低有關,有些是以價格凍漲方式為之,最明顯的當然是電價、天然氣、交通運輸等費率,有些則是以減稅(如進口關稅)方式為之。
不論對這些政策持肯定或負評,現實的是,這些政策越來越難以為繼。以降關稅而言,終會有降無可降之時;以凍漲而言,累積過多的虧損與負債後,終要放手上漲─上月電價的大漲即為明證,接著下一個就是虧損超過二千億元的中油也難承受,交通運輸費率也難承擔─國光客運已提出調漲票價10%議案,官方雖然以「技術性理由」(資料計算錯誤」退回,但終難改變不得不漲的情勢。某個角度而言,政府去年靠撒納稅人的錢營造低通膨的假象,現在已無法持續下去。
而對商家而言,在成本增加時,不會馬上調高價格,一來要再觀察成本增加是短期還是長期,二來成本即使增加,如果不算太高,初期多會自行吸收,避免調漲帶來銷售的不確定性。企業、商家多在成本增加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再一次足額反應。
而今年以來,已經可看到企業開始反應成本上升了,從春節前後就陸續有多家商家漲價或縮小份量(變相漲價),從麥當勞、肯塔基、頂呱呱等速食店到八方雲集、鬍鬚張的中式連鎖、再到高雄漢來、萬豪等五星級「吃到飽」餐廳,再到無印良品的家俱、用品店家、服務業的洗車等紛紛調漲價格。
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和私的因素之間彼此的牽引與影響,這波漲價顯示商家的成本壓力累積已到必須反應的程度,但這些大都是在電價調漲前,看看國內的「蛋蛋危機」、豬肉價比牛肉高、還有那些已蓄積強大上漲壓力的「雞鴨魚肉」等食品,公用事業漲價又會再牽引商家漲價,預估這波漲價風應該是方興未艾、還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