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國際關係研究學界巨擘」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去年底接受「風傳媒」採訪,繼續堅持其觀點,認為美國和西方錯誤的「北約東擴」姿態,是烏克蘭戰爭的誘因。這實足令我訝異:連這位「巨擘」級的教授,也信了「北約東擴」,這個在我看來是十足的「假議題偽概念誤導詞」?
確實,這次俄羅斯發動的烏克蘭戰爭是與「北約東擴」密切相關。然而,現在已家喻戶曉的所謂「北約東擴」,卻全然是個迷思、誤導、誤會。這「迷思」始自「北約東擴」的四個字本身,由於它譯自英文的「NATO eastward expansion」,譯得相當準確,我們可只用中文,先從詞彙學的角度開始分析。
迷思之一、字面誤導
就字面的結構而言,在「北約東擴」中,「北約」是動作發動者(主語),「東擴」是「北約」的主動行為。這正是字面傳達的含義:凝視「北約東擴」的四個字,全然讀不出北約是「被動地、不得不在歐洲的東、南及北部地區接收更多國家變成地盤擴大」的含義或暗示,「東擴」,就是「北約」的主動擴張行為。
由此,一看到「北約東擴」這個詞,給人的立即印象,即是「北約」的進取進攻性、擴張性,乃至侵略性姿態,是北約主動往東方,往俄羅斯方向擴展,北約因而是一個對俄羅斯具有潛在威脅乃至明顯侵犯意圖的軍事組織。很多人 ―― 包括支持俄羅斯與譴責俄羅斯的兩方 ―― 因此認為,俄羅斯由此感受到北約的推擠壓迫,他打響烏克蘭戰爭,「北約東擴」負有相當責任。在這裡,讓我們記住「北約東擴」這個詞的「關鍵印象」:朝向俄羅斯的主動、侵犯性擴張。
但在現實中,「北約東擴」上述的「關鍵印象」完全不是事實,以下從九個方面論證之。
迷思之二、北約的壯大機制,並非主動擴張
稍微瞭解一下即可知,「北約」不像宗教機構,並不積極主動向外「傳教」般地進行「擴張」,北約比較像一些正經八百的協會學會,如作家協會、護理學會等,是被動接受申請入會,還要進行嚴謹的審查,不符其入會資格即不予接受,如「入會資格」不完備的烏克蘭,十多年前申請加入北約時即未被接受,直至今日,即便因烏克蘭戰爭得到全世界同情支持,應該加入北約的呼聲前所未有地高漲,卻在可見未來仍難以成為北約一員。北約這些年的壯大,是「被動」地,按照其規章制度沒理由拒絕地、「不得不」接受了一批國家申請加入,是「被動壯大」。即便北約的「主觀願望」是想「壯大」,但他避不開的「入會程序」,卻決定了北約只能遵循「非成員主動申請 → 成員全體一致同意(這又是一個制約北約壯大的自限機制,略)→ 北約被動接受」的「被動壯大」模式。即便北約過去似曾對某些「符合資格」的國家發出過加入北約的暗示甚或建議(喬治亞),但最終是否成為北約之一員,仍取決於這些國家的意願及他們先要做出的「申請」姿態,北約最後仍然是被動地「接納」他們,絕不可強迫納入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