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龍專文:石板屋呼吸裡的輕憶

2023-05-28 07:00

? 人氣

當時慶典的穿著,大夥在學校廣場跳舞。(作者提供)

當時慶典的穿著,大夥在學校廣場跳舞。(作者提供)

山是萬物的母親,河川是大地的奶水,滋養芸芸眾生而非只有人類。把媽媽意象擴大,即為全世界原住民族Gaya(大地母親)的文化智慧。

泰戈爾《漂鳥集》篇首丞載著生命足印:「夏天的漂鳥,到我窗台歌唱,又飛走了。秋天的黃葉沒有歌唱,只是輕的一嘆,飄落在地上。」「塵世間渺小的流浪者啊,請在我的文字裡,留下你的足印吧!」誠然,生命一如漂鳥,總有流浪的旅途;足印化為文字,跨越時空成為故事,甚至傳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許多年後,當阿肥把十年來用群組信分享青澀年華闖蕩江湖的文鬥,終要集結出版;我坐在舊好茶石板屋裡,讀著出版前初稿,遙想當年在這一起辦理轟轟烈烈的原住民文化田野營。不知今日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年日出Paruguan(好茶人祖靈地)的霞光,與尖聳Dagalaus(北大武山)相互應暉;但我知曉,縱使八八風災天崩地裂,滾滾濁流能吞噬被搬遷下山的村落,卻永遠無法埋葬那些屬於山海大地、荒野之心的人文精神。

寂靜春天 文化新苗

寧謐的山,靜寂的心。我常靜靜徜徉在山裡,懷想山的世界,學習「像山一樣的思考」,領悟有情眾生的世界,如同一座山,在陽光與風雨照耀與澆灌下,不同土壤滋養了繽紛的生命。文化基因如同「物種原始」的演化,集體遭逢風雨和陽光甚至風雪,但藉「創造性的適應」機制,最終長出不同的生命風貌。

面對阿肥這亦師亦友、熱血澎湃、率真的性情中人,要將他追憶似水年華「類自傳」的人文誌寫序,作為約莫晚一個世代的知識行動主體,我嘗試以自身經驗照映「台北之春」的人文精神,提供當代文化政治再詮釋的文化想像。盼這篇序文,能藉我與阿肥在時空交錯、文化田野交疊的知遇過程,讓共同實踐的經驗折射出跨時代的人文光影與生命的褶皺。

大約一九九二年秋冬,歷史建築保存運動的先驅者丘如華(阿肥的妹妹)打電話來,説丘延亮從香港回臺探親訪友,順便找我。當年我對阿肥是誰、是哪號人物所知不多。原來,阿肥從芝加哥大學Marshell Johnson(江士林)博士那裡,看到我《魯凱族好茶舊社空間變遷之研究》的碩論,喚起他年少在三地門與瑪家一代傳教的文化經驗,那是遙遠的異時空記憶。

在那陰冷早晨,空氣濕濕的、肌膚涼涼的,是典型「台北之冬」的天氣。當時到底寒暄了啥我早已忘卻,但在同一山區部落、不同時期的文化田野,串起跨世代的經驗連結,也開啟新的文化草根行動。而後,時任財團法人樂山文教基金會的丘如華執行長向文建會申請小額補助,讓我跟阿肥能於一九九三年一月三〇日到二月三日,在新、舊好茶辦理「魯凱族口述歷史與民族誌田野研習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