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高管伍德克前前後後在中國生活了約30年,曾親手參與組建駐華德國商會以及歐盟商會。不久前,他剛剛卸任歐盟商會主席一職。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伍德克表示,中國已經不再是鄧小平時代的開放國度了。
德國之聲:伍德克先生,你在中國生活了30年,大部分時間都擔任機構的領導職務。回顧往昔,這是一段令人難以置信的歷史。中國的發展故事已經結束了嗎?它又將如何發展?
伍德克:1982年我第一次到中國,有幸親歷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經濟復興。200年前,中國曾佔據了全球經濟總產值的30%,如今又復蘇到了接近20%。我個人的經歷則是:見證了一個全體人民都傳藍綠色服裝的國家發展成了高科技大國。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能否預測它還會繼續這樣發展?我不這樣認為。但這依然是一段讓人難以置信的發展歷史。
德國之聲:您親歷了這場令人難以置信的轉型,而且是作為歐洲經濟伙伴。如今在習近平的統治下,中國和當初又有哪些不同?
伍德克: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那段市場開放的時期和時任總理朱鎔基是分不開的。和二十多年前相比,人們就會發現當今中國和世界更加疏離了。當初的中國試圖融入全球化進程。現在的中國更富裕、更強大,在汽車等領域已經成為了技術領跑者。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中國政治強調封閉遠遠多於開放。這是由習近平指示的疏離。一方面,中國想要更加獨立於世界,另一方面卻想讓世界更依賴於中國。這一切當然與全球化格格不入。
德國之聲:在中國的貿易與產業政策中,歐洲以及西方伙伴有著怎樣的角色?
伍德克:中國肯定會繼續維護好與能帶來技術和就業崗位的大企業的關係。在汽車、化工、機械製造領域都是如此。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我們並沒有用盡手裡的選項。2022年,27個歐盟成員國的企業對華出口額只比對瑞士出口額多23%。中國向歐洲出口了640萬個貨櫃的貨物,但是反過來只有160萬個。這意味著,中國依賴歐洲銷售市場更甚於歐洲依賴中國市場。中國的市場足夠大,但是諸多准入限制讓歐洲企業很為難。
德國之聲:您曾經表示,試圖找出中國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您覺得現在接近目標了嗎?
伍德克:我覺得二十年前我曾經接近解開中國之謎。可是如今,中國社會再度意識形態化,西方國家對華風向也出現了逆變,這讓人難以再不帶偏見地做出判斷。在我看來,我們正在漸行漸遠。這當然和大環境有關,美中兩國完全缺乏互信。習近平的政治也更加地威權,他不僅僅在強化共產主義,而且還要重新把共產主義作為根基。中國已經不再是鄧小平時代的那個中國了。當年的中國更加地以經濟為導向,更加地開放。中國事實上已經在某些方面背離了西方,更多地關注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