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長達1個月的中國外交部長秦剛25日遭到免職,目前行蹤與落馬原因皆不明。北京緊急召開的14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決定,由曾任職外交部長將近10年的王毅回鍋接替職位。
根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發布在會後發布主席令,宣達會議做出的決定包含:「免去秦剛兼任的外交部部長職務;任命王毅為外交部部長。」
《金融時報》(FT)指出,現年57歲的秦剛突然落馬,也凸顯了習近平在突破連任限制後,做為領導人所面臨的風險。中國大部分領導層都是這位強大領袖的親信,這意味著在政策失敗或人事決策失敗時,他很難將責任推給他人。
「需要將這些情況視為他人向習近平施壓的機會,」研究中國菁英政治的諮詢公司Cercius Group執行長帕耶特(Alex Payette)表示,「所以這(對習近平)是雙重損失。這是你所選擇的人,然後你又承受壓力,這是不利的。」
美國華府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研究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認為,目前情況相當「特殊」,因為秦剛曾是習近平信任的下屬。「這並不意味著習近平的權力受到動搖,只是表明他有時會做出錯誤的抉擇,」任白明認為,秦剛落馬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外交政策,「習近平仍然是主要的決策者。秦剛的角色是執行習近平的願景,也有其他人可以接替這一角色。」
「官場傳奇」意外落馬
秦剛自6月25日之後就未公開露面,其應參與的涉外活動改由最高外交官員、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代為主持或出席。在此期間,秦剛的下落引起外界對他的種種猜測,謠傳他可能面臨嚴重政治或個人問題,甚至罹患嚴重疾病,但他所屬的外交部一直拒絕澄清他的下落。
甚至在中共召開緊急會議當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只是重複之前在每日例行記者會上給出的答案。「我沒有任何信息可以提供,」她25日稍早表示,「中國的外交活動正如常進行中。」
一些專家認為,長期的沉默對中國的外交事務造成了極大的損害。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中國政治學者牛犇(Neil Thomas)向《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表示,中共對其內部運作的保密成癮,現在對中國與外界合作的能力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同時也為中美關係的解凍帶來困難。就在秦剛失蹤前一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才在北京會見了秦剛,他們商定中國外交部長將回訪華盛頓。
在中共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的匆忙會議上,宣布秦剛的解職,但未給出原因,令人震驚。秦剛被視為忠誠的黨員,他與習近平關係密切,近十年來也在習近平的提拔下迅速晉升,先是在外交部擔任發言人,然後成為禮賓司司長,安排習近平的許多國際訪問,最後升任副部長與部長。
2021年,秦剛接替溫和派的崔天凱,擔任中國駐美大使後,曾指責華府激化有關台灣的緊張局勢。此後美國、中國這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秦剛在華府未能取得太多進展。
2022年12月,年僅57歲的秦剛獲任命外交部長一職,首次進入「正部級」領導層。隨後在2023年3月的第1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他升任國務委員,成為「副國級」官員。相較於王毅花了11年才達到「副國級」,秦剛被認為創下「官場傳奇」,凸顯他在習近平心中的重要地位。
作為年輕一代的中國外交戰狼,秦剛擔任外交部長期間,以強硬態度追求中國的外交政策目標。在他上任首場記者會上,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跨越的紅線,並特地拿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聲朗讀:「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
牛犇表示,秦剛是為習近平在外交領域執行意志的特選人選,所以他的缺席可能會對習近平的用人判斷產生負面影響。
專家如何看王毅回鍋續任?
而重新接任外交部長的王毅是中國外交體系領導人、也是當前最資深的外交官,自1995年起先後擔任外交部亞洲司長、部長助理、政研室主任、副部長、駐日大使、國台辦主任等職務,並自2013年起擔任中國外交部長10年之久。
至於現年69歲的王毅除了當前職務,還兼任外交部長,專家認為這是中共當局保守的決定。《金融時報》報導,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前中國事務主任韓磊(Paul Haenle)表示,王毅在美國和其他主要大國都有著廣泛知名度,他將帶來外交政策的連續性和可預測性,「在這個明顯混亂的時期,王毅是接任這一職務時較不會引發混亂的選擇之一。」
前中央情報局(CIA)中國分析師韋德寧(Dennis Wilder)則表示,秦剛離職後,王毅是「最安全的選擇」,「他在世界各地都有著廣泛知名度,他將展示中國外交政策的連續性。」他並表示,在秦剛失蹤引發尷尬情況後,「習近平需要向全球保證,中國領導層不存在深層次問題,秦剛的問題是個人問題,而非國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