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在郭董郭台銘參選、進入9月後,民進黨還是抓著柯文哲猛打,這個戰略目前來看並沒有太大問題,姑且不論「柯文哲被打代表他還是穩居第二」是真是假,但檯面上三位非綠的總統參選人,確實只有柯文哲有吸納綠色選票的能力。
也就是說對民進黨來說,就算把柯黨打散,也不代表目前打算投柯的選票會在「幫柯復仇」的心情下全部湧到國民黨的侯友宜陣營,幫助在野陣營整合,比起「6成民意認同應該政黨輪替」,民進黨更相信如果總統選舉回到藍綠對決,選民各自歸隊會回到台灣目前綠大藍小的政治結構。
死豬不怕水燙,民進黨性別和黑金議題已「利空出盡」
尤其是侯友宜因5月後民調不振只能努力「深藍化」,讓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藍中綠」人設破功,讓民進黨更加不擔心他能吸納原有意投柯文哲的綠色選票。
戰略目標正確,不過民進黨的打柯戰術選擇對於許多人來說,恐怕還是覺得頗為詭異。像是自己在性侵性騷吃案事件爆發時,死命打柯文哲「仇女」,或是自己在綠金變黑金「億來億去」疑雲下,指控柯文哲「和黑道站在一起」,這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嗎?
當然要解釋民進黨這樣做的原因還真不少,像是民進黨在這兩個議題上已經是「墨汁」狀態,只要讓對方沾到一點自己都算贏──反正對方做的反擊都是無效攻擊,你怎麼能讓墨汁變得更黑;又像是柯文哲大部分選票都是空氣票──用粉圈說法就是路人粉居多,這些本來就不是「堅定支持」的鐵粉,當然很容易受到「風吹草動」的影響。
另外像是「黨部性騷吃案」已經是比較「進階」的政治議題,黨工也不是明星,並沒有吸引多少政治迷之外的一般人注意,多數民眾提起台灣這波的#metoo,搞不好想到的都是黃子佼、nono、陳建州這些娛樂圈人士,根本不知道風波是從民進黨黨部吃案事件開始的。但「仇女」卻跟「戰南北」卻是網路二、三十年來熱度始終不墜的「年經文」,比「黨部性騷吃案」更「大眾口味」。
現代選戰主軸:搶討論什麼議題的主導權
不過更根本的原因,還是在現在的選舉其實並不是比同一個議題誰的回應比較好,而是比較選舉中討論的議題由誰選擇,像是古早李登輝、親中還是等於通匪的時代,兩黨沒辦法從對中國的態度分出差異(事實上當時李登輝政府的「戒急用忍」可要比民進黨許信良所提的「大膽西進」要保守得多),國民黨總是想辦法要讓「經濟發展」成為選戰議題主軸,而民進黨則是努力地要把議題拉向「社會公平」。
兩黨這樣子長久操作下來,大家就會有「社會不公平要找民進黨、經濟不好要找國民黨」的刻板印象,結果就是國民黨即使創造了全民健保、民進黨即使讓股市破紀錄長紅,都難以扭轉這種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