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藍白合不合,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已主導這次總統大選的戰略主軸,那就是:台灣雙首長制的憲政運作已淪為「民選皇帝制」、人民卻毫無制衡監督機制,這次的選舉就是要改正這樣的「民主倒退」;柯文哲提出的解方不只是政黨輪替,而是連現行的憲政體制也要全面換新,然而,台灣種種政治亂象真的只因為我們歷次修憲選錯制度嗎?這可能是比選舉輸贏更值得正視的問題。
人民從給行政權更多權力到憂「絕對權力絕對腐化」
當然,內閣制無論從共識到實現層面都還很遙遠,但「民選皇帝制」人民可能很有感,這有個演化過程,台灣20000年首次政黨輪替,陳水扁當選總統,國會卻不到三分之一席次,陳水扁當時並未尋求在野的國民黨合作,陷於總統困境,雖不到「國會未過半、總統當假的」這樣處境,但行政命令治國有其極限,陳水扁當年停建核四遭國會否決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然而,選民當年顯然同情代表新民意的行政權,陳水扁任內第一次立委選舉,民進黨的政見主軸是「在怎麼野蠻」,就是訴求讓總統能有國會多數、以利施政,民進黨雖未在那一次選舉贏得國會半數,但席次大幅成長,一躍成為第一大黨。
相較於當年人民願意賦予總統更大的行政權、讓總統好做事這樣的想法,經過近16年的總統國會一致政府後,人民可能會有second thoughts,民進黨二次執政以來,挾著國會多數幾乎可以通過所有的法案,可以通過所有的人事,可以阻擋在野黨所有監督提案,但在野黨立委不能查閱疫苗合約、一度無法詢問行政部門進口蛋流向,因此缺乏監督制衡的問題已不只侷限於政治場域缺,其實已擴及常民生活;日前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到中山大學演講的女學生提問事件,可以算是一葉知秋,連年輕學子都認知「民進黨政府執政貪腐案件這麼多,真的是絕對權力絕對腐化」,第二,民進黨執政下,為何連博士論文、政府標案都不能公開。年輕人的直觀感受,反映的正是民選皇帝制下缺乏藍督制衡的後果,這也是為何多數民調都顯示,主張政黨輪替的支持度都超過五成。
三個案例說明 內閣制也可能出現民粹強人
確實,台灣現行的雙首長制被民進黨政府運作成超級總統制,形成總統有權無責、權力腐化的傾向,但柯文哲提出內閣制,一來只要民進黨不支持幾乎不可能通過,甚而,內閣制未必是民主深化的最佳方案,因為民選強人並非只經由總統制產生,內閣制同樣有機會產生民選強人;例如,有論者批評柯文哲主張內閣制,是罔顧台灣有中國強大的外敵,必須有民選總統這樣的國家元首,才能凝聚民意,此一看法其實就是跟柯文哲有同樣誤解;就以常被拿來與台灣比較的以色列而言,該國自建國以來就是敵國環伺、時時刻刻面臨戰爭風險,但以色列的政治體制不但是內閣制,而且是多黨制、因此常要合縱連橫耗時籌組聯合內閣,但這一點都不損及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強人形象及作為,事實上,他被認定是二十世紀以來這一波民粹國族主義風潮的始祖。納場雅胡年初因為推所謂的司法改革案而引爆民眾強烈陳抗,就是強人試圖要擴權但鎩羽而歸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