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的警鐘已經敲響,地球暖化成衣也有:《穿過了》選摘(1)

2023-10-22 05:10

? 人氣

作者指出,我們所見的各種衣物,包括T恤、牛仔褲、外套和裙子,原料大多不出棉花及石油2種,生產體系也更加消耗資源(圖/BBC中文網)

作者指出,我們所見的各種衣物,包括T恤、牛仔褲、外套和裙子,原料大多不出棉花及石油2種,生產體系也更加消耗資源(圖/BBC中文網)

我喜歡衣服

在我從小長大的瑪莎葡萄園島(Martha's Vineyard Island)上,離家不遠處有個被當地人戲稱為「垃圾堆」(Dumptique)的地方。因為《紐約時報》旅遊版已經爆料太多島上居民的私房景點,我無法再昧著良心寫出它的確切位置,但不妨試著想像:在一片低窪的田野中,周遭長滿枝節扭曲、飽受風霜而發育不良的低矮橡樹,距市立掩埋場幾百碼之外,有座獨立卻不遺世的簡陋木屋,裡頭堆滿鍋碗瓢盆、書刊、老燈、破舊的拼圖以及好幾箱二手衣,直逼鐵皮浪板屋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垃圾堆」的東西都是免費的,每年夏天來島上避暑的有錢人總會留下一些平常人穿不到的衣服,混埋在丟棄的手作材料包之中,等著被眼光獨到的有緣人發現。年少時期,每週六我都會去「垃圾堆」挖寶,這樣一來我就能擁有從來無緣接觸、更別說是擁有的衣服,比方說深橄欖綠的羅登厚呢大衣、英國Barbour外套、1950年代的鵝黃軟緞襯裡粉紅絲質小禮服、70年代的芬蘭Marimekko Design Research 綠色連衣裙、綴著精美扇形邊的瑞士製襯衣、駝毛襯衫、Arche女靴等等。漸漸地,我無可避免地被這些二手珍寶養刁了胃口。本來除了「垃圾堆」,我還會去法爾茅斯(Falmouth)的TJMaxx百貨逛街,如今對那些平價服飾完全看不上眼,我對衣服的眼光變得相當挑剔,再也回不去了。

在「垃圾堆」,我開始注意到舊衣的作工幾乎總是比新衣來得好,也更耐穿,這一點我在老電影裡也有同樣的發現。不管是洛琳.白考兒(Lauren Bacall)的西裝套裝還是安娜.卡麗娜(Anna Karina)完美的針織上衣,即使透過電影膠卷呈現,也完整保留了衣物的質感與端莊細膩,這在珍妮佛.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身上穿的鬆垮人造絲襯衫是完全見不到的。

在我看來,美國衣物的品質與耐久度每況愈下,這一點從我媽年輕時的回憶就足以佐證。她成長於1950到60年代麻塞諸塞州的謝菲爾德市(Sheffield)。她念高中時,大家常把「她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嗎?」當作笑話來揶揄只會念書或不受歡迎的女孩子。我媽說,這其實是在暗諷對方很窮的意思。可見在六○年代的美國,除了高中生蠻橫無禮,自己做衣服仍然比在店裡買便宜。這也難怪,因為當時生產成衣是工會的工作,技術高超的衣匠在此付出勞力,賺取工資餬口並享受醫療保障。當時國際女裝服飾工會是美國最大的工會之一。

時至今日,自己做衣服不再比買現成的便宜。這項過去大家習以為常的普通家務如今成了一種深奧的小眾嗜好,所需的針線活是大多數美國人難以企及的技能,其花費甚至讓人望而卻步,因為做襯衫的布料往往比直接買件新的還貴,果真是風水輪流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