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好事變壞事的蛋價降,蛋荒難有解決之日

2023-11-10 07:30

? 人氣

雞蛋價格連三降但實際上蛋荒問題未解決。(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雞蛋價格連三降但實際上蛋荒問題未解決。(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本周蛋價再降,蛋農、蛋商固然是「摧心肝」,但可受惠於低蛋價的庶民也談不上什麼歡欣,何以致之?原因在錯誤的政策把一件好事變壞事,繼續這個錯誤政策,國內蛋荒難有解決根治之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台北市蛋商公會的說法,本周四起雞蛋產地價格再降2元,是國內雞蛋連續3周降價、總降價幅度達7元,降價後產地價每台斤元38.5元、批發價48元,這是缺蛋發生1年多以來,產地價格首度跌破40元。對過去2年多,苦於蛋價上漲與缺蛋、搶蛋交替出現的民眾而言,當然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價低量足」。

只是,民間社會感受不到這股「歡欣鼓舞」之情,因為蛋價下滑的原因不是因生產復元、供應充裕讓價格下滑,而是因需求減少導致。而需求降低則是肇因於農業部的進口雞蛋政策,從開始的把關、補貼到上市後的產地標籤、有效日期都出問題,甚至「壞蛋」都在市面上流竄,惹得民眾對雞蛋的興趣大減,只能先減少消費以避開進口蛋、過期蛋等「未爆蛋」。蛋商公會為了提振買氣只好降價以對,希望能拉回買氣。

會有這種「好事變壞事」的原因,就在農業部「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錯誤政策。雞蛋一直是以國內生產為大宗,進口蛋在成本、品質上不易與國產蛋競爭、在新鮮度上更不受消費者青睞,因此雞蛋的供需平衡與價格高低,最重要的還是看國內產銷供需。

雞蛋出現供給不足的原因很多,從禽流感到氣候變化影響下蛋、再到疫情、戰爭大幅拉高飼料成本,讓蛋雞減少或蛋農減養等,可以說多重因素導致蛋荒,而所有人都知道,既然供給短缺蛋價勢必上揚。但從一開始,農業部(當時還是農委會)就完全以政治考量、採取錯誤政策應對,干預市場、全力壓制蛋價上漲,之後則又以大量進口壓抑國內蛋價,結果就是一錯再錯、終而有今日的結果。

不必念過多少經濟學、用常識就知道,農委會干預壓低蛋價的結果,就是讓蛋農缺乏購雞、再投資的誘因,特別是在飼料成本大幅上揚之後,蛋農難以反應成本增加;再碰上禽流感等讓蛋雞死亡減少,蛋農維持原先經營就不錯了,要再投資的興趣實在不高。這就讓蛋荒終結、恢復供需平衡的時間拉長、甚至難以企求。

在蛋荒嚴重惡化、搶蛋成為民眾日常、民怨不斷後,農委會不思檢討修改原本干預、壓制蛋價的錯誤,反而決定大批購買進口蛋,表面上暫時讓雞蛋的價、量得到穩定與改善,但這個錯誤的政策加上低劣的執行能力、兼有「不清不白」的圖利作法,進口蛋之後爆發諸多問題,如過期進口蛋改有效日期繼續賣、標示產地台灣的魚目混珠欺騙行為、「一人公司」拿大單、政府補貼流向集中……,這些惡行部份直接牽涉到民眾購蛋的品質、部份則影響民眾的觀感,最後結果就是現在看到的買氣衰落、需求不振。

如果要算總帳,蔡政府在雞蛋政策上是創造一個3輸的結局:國內雞蛋生產經銷體系(蛋農、蛋商等)承受更重成本、無法漲價、蛋量銷售最後竟下跌而被迫降價,是無庸置疑的輸家。民眾、消費者從蛋荒時的辛苦搶蛋、到一度上漲的蛋價、可能吃下肚的進口「爛蛋」、最後甚至嚇到不敢或要減少吃蛋、還有繳交的稅倒楣的被農業部拿去亂補貼,也是大輸家。

政府更不必說了,一個蛋荒搞了數年搞不定,能力欠缺、讓人看破手腳;進口蛋搞得天怒人怨,除了搞掉一位農業部長、陳吉仲為此下台外,也讓綠營標榜的「清廉」成為笑話。陳吉仲確實有下台理由,因為整個因應蛋荒政策都是在其手上形成與推動,如此一連串錯誤政策,陳吉仲最後為此下台也算是「適得其所」吧。

悲哀又荒唐的是這些錯誤政策不知何日改變,蔡政府繼續進口蛋,但現在許多民眾買蛋都要先看產地、且進口蛋絕對不買,因此進口蛋過剩,然後繼續讓進口蛋過期銷毀,浪費無比,而國內蛋荒依然無解,只是透過嚇到民眾不敢吃蛋減少消費,變相的讓蛋價下滑。但國產雞蛋體系恐怕因而更難恢復元氣,蛋價降到成本邊緣,就不必太寄望蛋農投資增雞,蛋荒問題更難有解決根治之日,倒楣的納稅人也要繼續倒貼貼補進口蛋。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