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改有「課綱」以來,每次課綱修改都會引發爭議,爭議之源未必是課綱修得到底好不好,因為好不好本來就有見仁見智的空間,根底裡,還是中國(中華文化)─台灣的連結與隔斷。
北一女老師區桂芝最近一番批判108課綱無恥無德的言論,讓她網路爆紅,當然正負面意見都有,前總統馬英九特別臉書寫下「致敬文」,盛讚區老師不只是「經師」,更是「人師」,還感慨「為什麼一位高中國文老師都知道的事,我們主管全國教育的官員卻似乎不懂?」行政院長鄭文燦則婉轉反駁「品格教育不是靠背文言文,不要輕易否定台灣目前的教育成果。」
「先天下之憂而憂」─擺在今時台灣,不是神話是屁話
不論是區桂芝或者正反意見,其實都難概括論是非,因為他們各自站在理字的一面,却也有忽略的一點。區老師的批判絕非始自一朝一夕,而與源自課綱經年累月一刪再刪文言文有關,但套用一句陳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墨客碩儒,留下的文字資產,哪裡是課綱選文能涵蓋?挑十五篇不夠,挑一百五十篇還是可能掛一漏萬。去文言文最厲害的還不是現今「教育大員」,而是五四聞人,從胡適到魯迅,簡直把文言文視之為「封建遺毒」,但他們無不深受傳統文化(文言文)薰陶,才能落筆成如此簡練動人心的白話文,這是文言文潛移默化之功,但既是潛移默化,就非一朝一夕之效,對年輕學子而言,看不懂就是看不懂,遑論內化為修身養性正心的「文化血液」,更別提列入教材的意思就是要考試,勉強加無奈,老師對刪減文言文大不以為然,學生可能別有想法。
區老師挑中的幾個例子,確實是好例子,但若只能選上十五篇,就很難說被刪掉的一定比被頂上去的好。比方說,她說刪了〈岳陽樓記〉,會讓學生以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只是神話,有道理!但對比下眼下只見權力不見蒼生的政客,「先天下之憂而憂」不是神話,簡直成了屁話,打破年輕學子對「學而優則仕」的幻想,提早認清現實,未始不是壞事。
再比方說,她認為刪掉顧炎武的〈廉恥〉,學生就不再知道何謂「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顧炎武是明季大儒,所謂「大儒」,以現代眼光看要說他是「腐儒」也成,顧炎武以五代時期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的官場不倒翁馮道為「士大夫無恥」的典例,對比他終身拒絕清廷招撫入朝為官,堅持「一姓之忠」的顧炎武當然有恥,但若為蒼生故,歷亂世為官的馮道真的無恥嗎?用現代的眼光看,他不但滿足了自己的為官欲,還盡最大可能在亂世維持相對的穩定,既勸阻耶律德光濫殺,還勸阻柴榮北伐,其格局未必小於只要文人氣節的顧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