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2024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是政治攻防還是政策對話?

2023-12-18 05:30

? 人氣

總統候選人將於12月30日下午14時,出席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資料照,柯承惠攝、徐炳文攝/影像合成:風傳媒)

總統候選人將於12月30日下午14時,出席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資料照,柯承惠攝、徐炳文攝/影像合成:風傳媒)

2024大選日益臨近,多家媒體已達成共識,將於12月30日週六下午14時共同舉辦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這讓「政策討論」再度成為選戰焦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政治實務中,無論是總統或立委候選人,眾多政治人物似乎更注重外在形象,而非個人的實質政策。這種現象與台灣政治文化強調攻防的傾向相關,只要對手受到民眾討厭的因素更多,候選人自身相對勝選的機會也隨之提升,然而,這樣強調政治攻防,缺乏政策對話的選舉文化,長期以來一直令筆者深感擔憂。

隨著台灣政治逐漸趨向個人化,比起深入了解艱澀難懂的政策內容,選民更傾向在意候選人是否經常拜訪家門?是否能解決個人問題?是否曾與喜愛的網紅同臺?這種將政治視為實現個人私慾的選民心態,進一步激發了政治人物避免深入探討政策的行為。越是擅於形象包裝、模糊立場的候選人,反而更有機會勝選。這樣迴避「政策討論」的方式,使得選民難以真正了解各候選人在重要議題上的立場,大大削弱了促進台灣社會進步的力量。

筆者認為,「政策討論」應該被視為選舉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而非等到選舉即將結束時才開始關心了解。如果我們等到選舉前一天,才開始關心各候選人的政見與價值取向,那麼這場選舉就只剩下形式,缺乏實質的政策討論,難以確保我們的選票是有建設性影響的選擇。

即將來臨的四年一度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是一個提醒改變的契機。筆者呼籲所有公民朋友,應更加關注政治人物對於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迫使其展現對解決問題的承諾。在過往的電視辯論會中,對民眾切身相關的議題,如交通、居住、育兒、能源、產業等,候選人通常對其政策少有論述,往往以政治口號及宣示來帶過政策內容,更注重攻擊對手的缺陷與問題標籤,避免自身深陷特定議題的泥巴戰之中。

作為行使投票權的公民,我們的責任不僅在於關注候選人的動向,更應該研判其政策實踐的可能性,深入了解其政策主張的執行內容和具體做法。我們應對那些「實問虛答」的候選人保持懷疑,並要求他們針對重要議題給予明確的表態。

建立一個具備充分討論、理性辯論的政治氛圍,推動政策對話的深化,需要整個公民社會共同努力。

*作者是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生、台中市青年事務諮詢委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賴宥澄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