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看2024台灣大選:中國經濟脅迫加劇,選前施壓有別以往

2024-01-12 16:01

? 人氣

20231221-台大教授左正東(右起)、 前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前新北市經發局長施威全21日出席兩岸政策記者會。(柯承惠攝)

20231221-台大教授左正東(右起)、 前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前新北市經發局長施威全21日出席兩岸政策記者會。(柯承惠攝)

台灣總統大選前夕,中國一方面中止ECFA關稅優惠、打擊化工產業,另一方面又重新開放石斑魚進口,遭批「以商逼政」、介入台灣選舉。 DW訪問業界代表及專家,了解北京的經濟脅迫策略在近年來有何變化,對選情實際影響幾何?

台灣2024總統大選週六(1月13日)登場,中國在此前祭出一系列影響兩岸經貿的決策,引發台方強烈譴責、指控北京介選。儘管此類情況對台灣而言並不陌生,但專家分析,從種種跡象來看,「中國已經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特殊戰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上個月,中國商務部提前公佈了一項對台貿易調查,認定台灣執政黨民進黨單方面限制大量中方產品輸入,範圍有擴大趨勢,因此認定構成「貿易壁壘」,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及雙邊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規定。

同月稍晚,北京即基於台方違規,宣布自今年起中止對台12項化工產品的關稅減讓措施;中國商務部週三(10日)亦表示打算進一步擴大中止優惠項目範圍。台灣化工龍頭台塑企業對此表示「很遺憾」,稱這對台灣眾多產業「影響很大」,盼兩岸關係能「重回和平發展軌道」。

台灣外交部則譴責中方以「經貿為武器」施壓,企圖操縱及破壞台方的民主選舉,不僅「傷害兩岸的正常經貿往來」,也讓台灣人民及產業認清:中國絕非可以穩定發展的市場。

然而,在各項不利台灣的決策之中,中國卻同時對禁運長達1年多的台灣石斑魚「亮綠燈」,被路透社稱為「大棒及胡蘿蔔」的外交手段。

罕見在「選前」高調施壓

台灣官方稱北京的做法為「典型的經濟脅迫」;外界亦普遍認為,中國出於政治動機對台施壓並非新鮮事,但有國際學者3日刊文分析,北京一連串舉動發生的時機點「極不尋常」。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研究員宋文笛和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學者南樂(Lev Nachman)撰文指,過去中國此類行動比較多發生「選舉之後」,因此可被解讀成試圖表達立場,而非 「試圖塑造特定的選舉結果」。

但這次舉動卻發生在尤為敏感的選舉前夕,顯示中國「似乎不僅是為了更廣泛地去塑造政治氣候,也是為了影響1月13日的具體選舉結果」,在經貿脅迫上 「進入了迄今為止尚未涉足的領域」。

中國國台辦在去年12月中旬指出,台灣貿易壁壘問題本可透過「兩岸協商」解決,「但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了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讓相關問題難以妥善解決」。

同一期間,中國國台辦在重啟石斑魚進口之際,表示在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蘇清泉等人的協助改整之下,企業才得以順利申請註冊合格。同年稍早,台灣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也曾出訪中國,並表示有同中國各界反映「台灣基層農漁民和中小企業希望兩岸交流合作、平等互惠的心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