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感動歐洲人 瑞士導演、台灣演員想談這些事

2024-04-18 09:00

? 人氣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瑞士籍導演凱吉。(簡恒宇攝)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瑞士籍導演凱吉。(簡恒宇攝)

凱吉提到,部分德國、瑞士的亞洲觀眾發現,當地人平常不知道台灣在哪,看過劇後對這個遙遠之地的多層歷史感到興趣,因此對這點感動。吳建國也說,該劇在德國演出時相當受歡迎,且在德國的國人聽到國歌時,也跟著站起來唱。問到是否為劇練唱,他笑著答道:「沒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凱吉稱,有看到來自中國的觀眾,認為這對他們會很特別,因可聽到台灣人自由討論過去的共同歷史,並了解這是中國目前所缺乏的。他也說,對極端批評持開放態度,「來辯論、討論是好事」,但自該劇開演至今,實際上都是很和平的狀態,但坦言開演前確實有些擔憂。

劇場是談團結更大共同點之處

郭家佑接受《風傳媒》訪問時坦言,確實會擔心被貼上標籤,儘管個人想法與所演角色相近,但觀眾看到的角色不全然就是自己,「當初並非為了表達個人政治理念而來,可能還有個藝術魂,想體驗創造更多事情」。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演員、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簡恒宇攝)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演員、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簡恒宇攝)

「一開始以為是講外交,沒有特別想到要講那麼多主權、國族主義的事情」,郭家佑稱,「一切想的滿簡單的,若能出去和外國人分享會不錯」。她表示,最後講了很多不會在公開場合談的事,「也是個挑戰」,並透露,島和國界的概念可能是「天然獨」世代的一個解釋,所以她在劇中開頭的背景是座島。

凱吉提到,中國方面顯然也有顧慮,「我想他們或許現在了解,這(舞台劇)實際上並沒那麼複雜」,並稱沒真的聽到禁演的要求,且可看到「大使館」隨著劇結束而關閉,強調「我們事實上不想真的挑起思考以外的事情」。為何會想編導有關政治議題的劇?他回道,劇場是個談論團結社會與政治的更大共同點之處。

凱吉表示,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在其時期就編寫政治、有權勢者的劇,「所以權力架構一直是劇場在談論的議題」,但從人類角度來看,不會純粹是抽象事物,「我們或許更進一步」,與有實質外交經歷、非政府組織(NGO)活動、家族企業人士合作,「因此這是有趣的地方」。

身為音樂家的王思雅(Debby Wang)創作串起全劇的音樂,而劇中談到台灣戒嚴時期的禁歌橋段,就是她主動提出,可是在劇中,她是不偏好表明立場的角色。王思雅說,參與該劇演出的最初想法,是用音樂的方式講自己父親的故事,沒想過要連結其他事情。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演員、音樂家王思雅。(簡恒宇攝)
舞台劇《這不是個大使館》演員、音樂家王思雅。(簡恒宇攝)

繼續在歐洲、亞太國家巡演

王思雅告訴《風傳媒》,自己的刺青或許就表明自身政治立場,音樂創作和個人場合也會談論,可是若涉及家人、會影響家中事業,就不會談論。她直言,這算是首次長時間與非同溫層相處,但看到大家很人性、很可愛的一面,不能因政治立場不同來代表其所作所為。

此外,吳建國直言,當初只知道是演出關於台灣的議題,但不知道內容,到瑞士後排演7周時間,與其他成員相互激盪,成為今日演出的內容。他也說,不曉得自己為何會選中參與演出,推測是因自己的名字「建國」,即建設國家與該劇主題相關。

被問到參與演出後,對「數位外交」有無新的想法,郭家佑回道,藝文打動人心,感性讓觀眾同理,「以前只是腦中知道,現在則是體驗道」,並稱過去做倡議主要是談議題,不會那麼仔細說故事,這次學到的是要分享更多個人故事,讓對方同理想到支持台灣。

凱吉透露,該劇接著會到其他歐洲國家,包括與台灣很友好的捷克演出,甚至是到亞太國家。由於在台灣3場演出座無虛席,對於有些台灣人敲碗之後能有機會再看到演出,他向《風傳媒》表示,很高興一切合作順利,以及許多人感興趣,或許可與台灣其他劇院合作,在其他城市讓更多人看到此劇演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