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中國人》選摘(下):市場制度的真面目

2015-06-14 05:40

? 人氣

經濟學是研究致富之道的,但不是個人的致富,而是社會的致富。(網路圖片)

經濟學是研究致富之道的,但不是個人的致富,而是社會的致富。(網路圖片)

經濟學有許多不同的定義。我以為比較確切的定義是「通過改進資源配置,尋求社會的致富」。首先經濟學是研究致富之道的,但不是個人的致富,而是社會的致富。這裡的社會可以指一個地區、國家,乃至全世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某種辦法可以使一個人或一部分人致富,但是以其他人變窮為代價,這不是經濟學的目標。除非富的量超過了窮的量,而且這種辦法可以平等地應用於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所以經濟學必須研究社會的全局,研究得和失兩方面。

其次,經濟學不研究通過改進技術的致富,只研究如何改進資源的配置來致富。人力、土地、資金、電力等一切資源都有多種用途,如何改進其分配,使浪費減少,人們得到的滿足為極大,這是經濟學的任務。

經濟學:研究選擇的科學

過去認為保持一個合適的比例就可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現在懂得了並不存在這種比例,尋求這種比例是枉然的。正確的提法是,對每一份可以分配的資源,應懂得如何從多種用途中作出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是研究選擇的科學,而不是研究比例的科學。

迄今為止,從上述的定義來衡量經濟學的主要成就,是用嚴密的邏輯證明了斯密關於「看不見的手」的直觀結論。這一成就確實是偉大的,因為它和一般常識所相信的相反。

一般人都相信,要實現社會的富裕,必須讓每個社會成員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奮鬥,都認為私是萬惡之源,如果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私利,社會必定是四分五裂的,何談富裕。計劃經濟的哲學基礎就是建立在這種共同目標基礎上的,然而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了斯密的結論,也印證了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確實,近年來人類社會物質上的進步幾十倍地超過了人類歷史幾千年的成就。當今我們享受的一切物質文明,都是為個人私利所驅動而獲得的成果,我們中國人對此應該有更切身的體會。我們曾經提倡無私為公,愈大愈好,愈公愈好,結果卻把國民經濟弄到了崩潰的邊緣。倒是允許更多個人自由,發展自由交易的十幾年來,人民生活空前提高。

中國的經驗加上現代經濟理論的嚴密論證,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普遍的信念,即推行市場經濟,減少政府干預,更多的企業從公有轉成民營,可以使社會更快地富裕起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政策建議全都是順著這一思路來設計的。

20世紀50至60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仿效中國和蘇聯,走上了計劃經濟和全面公有制的道路。現在除了少數個別的國家,全都覺悟到了市場經濟的有性。確實,統觀當今人民富裕的國家,不論大國小國,全都是市場經濟。在那裡價格可以在市場上形成,進而引導資源的配置。相反,所有窮國都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在那裡價格不能反映供求,而且大量資源的配置由政府或壟斷集團決定。經濟學應該指出這些窮國如何才能走上市場經濟。可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對此並無答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