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歐洲和東亞的富裕國家近年來紛紛尋求解決低生育率的方法,包括改善育嬰假制度和托兒服務等措施。然而,無論端出何種牛肉,都成效不彰。《經濟學人》21日指出,國家提高生育率的最佳機會可能落在年輕的勞動階級女性身上,中國、俄羅斯和匈牙利等國已經試圖對這一族群實施刺激生育政策。
然而,對富裕國家來說,即使是針對藍領勞動者提供激勵生育的誘因,可能也難以阻止人口減少。據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到2050年,全球超過四分之三女性的生育率將低於世代更替水準。
有鑑於悲觀的未來預測,即使無法一夜之間提高生育率,政府也難以坐視不管,推廣生育政策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這也引出道德層面問題,提供經濟誘因來刺激女性更早生育,可能會對她們的長期經濟和健康狀況產生負面影響。
現代人生育意願低、意外懷孕機率低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許多國家的生育政策主要針對職業婦女進行支持,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女性大量進入勞動市場並且生育率開始下降的時期。
196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 Becker)提出,影響生育的主要因素有兩個:首先是經濟承受度,當家庭經濟狀況越好,能夠負擔得起養育孩子的費用,對孩子的需求就越高。其次,機會成本,女性在勞動市場上的工作機會越多、越好,生育對她們來說的代價(機會成本)就越高,這會使得她們對生育孩子的需求減少。
基於這些理論,貝克主張,如果能夠減輕職業婦女的負擔,並減少家庭的經濟壓力,應該會促進生育率的提高。
然而,生育率大幅下降不完全源於職業婦女的生活型態改變,還因為避孕手段增加,年輕女性意外懷孕的狀況減少,生育年齡逐漸往後推遲。1960年,美國女性平均生育率為3.6,到了2023年則降至1.6。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年齡段的育齡婦女中,30歲以上的生育子女數量增加,僅有24歲以下的生育數量減少。
而24歲以下女性的生育率下降,主要因為青少年群體減少低收入加上意外懷孕的情況。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家艾丁(Kathryn Edin)指出,她1990年代接觸的美國貧困女性,多半在16、17歲時就生下第一個孩子,「換到現代,未滿25歲就生孩子,反而罕見。」
中產階級不願生更多孩子,國家政策也無濟於事
幾乎沒有證據表明中產階級女性希望生更多的孩子。現今,24歲的美國大學受教育女性平均希望擁有2.2個孩子,這個數字大致與前幾代相同。然而,她們的生育年齡比前幾代的女性要晚,通常在30歲左右生育第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