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觀點:從「革命空間」到「空間革命」—國軍碑墓的價值與啟示

2024-07-14 07:10

? 人氣

國軍碑墓所彰顯的,是對1924年開始的戰爭、革命、生命、人性的思考,這是一個永恆的哲學命題。既然國軍碑墓是生命哲學的永恆載體,那麼今世就不該以民族主義的工具化思維來看待國軍碑墓甚至是黃埔百年建軍史。因為民族主義是一時的,生命、自由與千秋之義才是永久的。更應該思考的,或許是如何汲取避免再一場戰爭的爆發、如何避免砸碑毀墓的再現、如何締造華人社會更堅實的文明、進步與民主多元的生活。這或許是百年來的國軍碑墓滄桑所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和價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臺灣而言,黃埔建軍百年史的意義必定已經與1924年的時空背景有著巨大差異。中國大陸用民間力量為傘兵鴻翔部隊立碑,在臺北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卻是由陸軍司令主祭,舉行莊嚴隆重的儀式將鴻翔烈士牌位入祀,以享萬世,賦予了這些烈士在國族與公權力層面的榮譽和地位。2023年6月30日,在滂沱大雨中和轟鳴雷聲中,滇緬泰寮孤軍靈位,亦隆重奉祀國民忠烈祠。從巴佈亞紐幾內亞、到緬甸、再到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因為臺灣的存在,全世界各地之國軍英靈,不再孤獨。與其以民族主義來看待兩岸這種「連結」,倒不如說,臺灣更能夠以「真」的態度和立場去面對華人社會中的榮耀史和幽暗史。這是民主自由的臺灣對整個華人社會最大的貢獻和價值。國軍自黃埔建立以來,抗俄、抗戰等諸多歷史,都是與世界自由陣營和文明身處同側,二戰時期的美軍飛虎隊援華,更是這種文明盟友的深刻記錄。這是國軍千秋不易的光榮,更對今時今日有著巨大啟示。也是在這片寶島,對黃埔史、抗戰史、國軍史持不同立場或觀點的書籍、文獻、論著,可以自由創作與發表。這或許就是百年前黃埔先輩甚至是辛亥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以及蔣渭水、鄒洪等仁人志士的奮鬥理想。永葆民主自由延續不絕,才是探求百年黃埔意義時,更加需要前瞻的願景和擘畫。

*作者為香港居民,1986年出生,祖籍江蘇,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中國近代史專業)、香港城市大學文學碩士(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新聞評論人。本文選自作者新著《銘誌天星 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黎明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