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專欄:厭老大趨勢─博愛座只是楢山節考的翻版

2024-06-22 05:50

? 人氣

科技愈演化,消費環境卻對高齡者愈不友善,例如QR CODE點餐,讓很多老人失去了單獨進餐的能力,更依賴家裡的年輕人。3歲幼兒就會滑平板看照片、4歲幼兒會拿手機拍照,而老人用手機用了好幾年卻愈來愈不知如何用,因為老人不只是工作上退休,而是身體上退化,包括失去探索世界的動力。「探索」是關鍵字,幼童連字都不認得,電視遙控器、數位盒遙控器、數位產品摸索一下就上手,因為其神經正在發展,正探索世界,而老人身心逐漸走向休息,特別是男性,在學習新事務意願上總比女性弱,除了外遇是例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高齡社會,須要政府大量資源配置在老人身上,豈止這幾天又吵起來的年金問題,民進黨頗精準抓住年輕世代厭老的心態:「憑什麼領這麼多?」要因應高齡社會,須要硬體基礎建設,也須要軟體,所謂的社會基礎建設。硬體建設上,台灣本來就匱乏,輪椅在台灣不是用推的,常要用抬的,因為巷道馬路不友善;軟體上,台灣更要擔心的是,台灣失去了對外勞的吸引力,以後誰來推輪椅。運輸、養護、醫療等等都還是基本配備而已,台灣就不及格,例如失能失智長住機構,台灣嚴重不足,在著名的養老村三芝,排隊想入住某長照機構者,多達3000名,遑論社會基礎建設,更須要大量的人力與資源提供服務,台灣有這麼多勞動資源?老人花得起?政府願意投入多少?年輕人願不願意負擔稅賦?

日本比起英國早就進入超高齡社會,每4人就有1名老人,日本每年超過10萬名勞動力因為照護家人而辭職,難怪有日本人發起65歲運動,認為人類到了65歲應設法結束自己生命。垣谷美雨的小說《七十歲死亡法案,通過》中,日本國會通過法案要求70歲生日後的30日內必須接受安樂死,早川千繪執導的劇情片《七五計畫》,談到國家鼓勵75歲安樂死,這些討論只是重覆經典電影《楢山節考》的棄老情節。這些創作並非虛幻,在二戰間成年的日本世代,頗有些地方仍還有類似習俗,老了自己找個地方隱居起來,家人每天送餐外不聞問,直到有天,發現餐點沒動過,原來老人已獨死。

棄老,是經濟手段,為家族為社會省資源,讓下一代存活。台灣當下,是以家庭倫理、敬老傳統來緩和社會矛盾,減輕國家在照護上的負擔與基礎建設的不足。博愛座,只是世代衝突的小表徵,代表面對高齡化,國家與社會都還沒準備好,以後對立更嚴重。

*作者為東吳大學全球華商研究中心諮詢委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施威全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