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專欄:厭老大趨勢─博愛座只是楢山節考的翻版

2024-06-22 05:50

? 人氣

筆者提到,博愛座爭體衝突事件後,一連串網路梗圖對老人的嘲笑,展現社會厭老氛圍,高齡化社會必然涉及世代對立,不厭老才奇怪。(示意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筆者提到,博愛座爭體衝突事件後,一連串網路梗圖對老人的嘲笑,展現社會厭老氛圍,高齡化社會必然涉及世代對立,不厭老才奇怪。(示意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上完兩個小時的課,加上課後邊走路邊與學生討論,站在台北捷運淡水信義線的車廂裡雙腳疲憊,看著坐在博愛座年紀比我大的族群,銀髮、帶著背包與登山杖。若有體力山路健行,為何坐在博愛坐上?辛苦了一整天的上班族,即便很年輕,是否更有資格坐博愛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也曾帶著白髮的父母,擠在倫敦地鐵車廂,父母還能站,但我頗期待有年輕人主動讓位得以稍微休息,讓座在英國少見,我的期待是奢侈的想像,想起社群網站上許多日本遊客對台灣捷運文化的稱讚,日本沒有絕對的讓座文化,當沒有空位時,一般民眾仍會選擇坐在優先座,來台的日本旅客看到連坐一般座位的台灣年輕人多會起身讓座給長者時,稱讚台灣是個禮儀社會。

我的父母在倫敦時,是遊客,為了讓旅程更舒適,我有責任盡量避開搭地鐵,特別是年代久遠的倫敦地鐵站常不可避免要走長長的甬道與階梯。但倫敦的年長市民呢?因為不便利與擁擠,他們就失去了搭乘大眾運輸的權利?他們是納稅人,為社會發展而付出一輩子,國家有沒有義務投入更多資源提供更友善便利的搭乘環境?同樣的邏輯,倫敦的年輕人該不該委屈自己以讓座?

讓座是個人自願行為,難硬性規範,關於博愛座,不可能有適切的法規解決所有爭議,台南市長黃偉哲說的好:「博愛座是市民功德的底線,並非法律常識的規範」。博愛座更是資源配置問題,甚至是資源搶奪的議題。倫敦地鐵上的老人有權要求更友善的運輸,淡水線上的年輕人也有權告訴博愛坐上的登山銀髮族,你們正享受退休生活,而我正為生存忙碌,我也想坐下好好休息。

博愛座爭體衝突事件後,一連串網路梗圖對老人的嘲笑,展現社會厭老氛圍,高齡化社會必然涉及世代對立,不厭老才奇怪。

千禧年將到時,英國廣播電視公司(BBC)與學界合作,製作了系列紀錄片IF(如果),以氣候變遷、高齡化、移民等為主題,討探討未來英國社會的面貌。在高齡化的節目裡,年輕人對銀髮族使用了大量的政府資源而憤怒,包括年金、公共建設、安養、醫療,都成為年輕世代的負擔,節目預測仇恨不只是政治問題,也會成為暴力根源,街頭上年輕人因為細故毆打看不順眼的老人,而肌肉以流失的老人,連逃都不可能。

年輕人會對排隊在前面的老人不耐煩,因為他們佔據超市櫃檯、銀行窗口的時間太長,不會使用電子支付、掏錢慢、找錢還要細細算。服務業從業人員,表面客氣,對老人族群客戶也不爽,在餐廳點菜點的慢,在旅行社、購物中心與醫院,同一件事,老人常口頭重覆提問,面對他們,業者也得重覆已經講過的重點。年輕人之間一分鐘就約好的事,與老人處理,得花上幾十倍的時間。老人佔據了太多消費與公共服務的時間與空間,英國相對而言還是步調慢,人與人互動比較保留、會掩藏焦躁的社會;在台灣,服務業年輕工作者或消費者對老人的不耐,不會比英國輕微。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施威全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