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成長率走高,失業率為何降不下來?《日經亞洲》:莫迪採用「跳蛙」策略是關鍵

2024-06-25 09:00

? 人氣

英國經濟學家麥迪森(Angus Maddison)指出,1820年,中國經濟及印度經濟合計占世界經濟的一半。經歷西方殖民的痛苦經歷後,中、印兩國在二戰後都選擇了封閉的中央計畫經濟。經過多年的經濟停滯後,中國與印度最終都接受了市場自由化,為各自顯著的經濟成長鋪平道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年5月,印度加爾各答市場裡的魚販。(美聯社)
2022年5月,印度加爾各答市場裡的魚販。(美聯社)

然而,中國與印度走上了不同的道路。1978年,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啟動「改革開放」計畫,利用低成本勞動力成為「世界工廠」。相較之下,印度於1991年開始經濟自由化,利用在科學、工程、數學教育的優勢,培育成功的資訊科技產業,特別是軟體開發及外包。

印度央行「印度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India)前總裁拉詹(Raghuram Rajan)表示:「印度未能像中國一樣將經濟轉向出口導向型製造業,這並非偶然,儘管1970年代晚期中國剛走上這條道路時,兩國同樣貧窮。即使是低技術的工廠就業也需要最低水準的教育及技術,當時許多中國勞工達到這個標準,大多數印度勞工卻沒有。」

印度跳蛙策略的後果

二戰後,歷屆印度政府都將專門高等教育列為優先,置於初等教育之上,並將重點放在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的快速發展,而非勞動密集型輕工業。這種策略通常被稱為「跳蛙」(leapfrog)策略,亦即一個國家跳過產業發展的早期階段,直接跳至更先進的產業。

與鄰國孟加拉的經濟發展相比,印度這項政策的缺點顯而易見。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資深副教授近藤正規表示:「印度擁有棉花生產、紡紗、編織、縫紉等製衣各階段成功需要的所有要素,但在任何一個都未能表現出色。相較之下,孟加拉缺乏這些優勢,從1970年代晚期開始只專注於縫紉。」如今,孟加拉服裝業僱用400萬人,出口量僅次於中國。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22年孟加拉人均GDP達2,688美元(約新台幣8萬7790元),超過印度的2,410美元(約新台幣7萬8710元)。

孟加拉是全球第2大成衣出口國(美聯社)
孟加拉是全球第2大成衣出口國(美聯社)

《日經亞洲》指出,印度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為其資訊技術產業的成功鋪平道路。然而,印度政府對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忽視導致了長期失業率高。莫迪很清楚這些問題,2014年上任後,他將「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作為經濟政策的基礎,旨在為每年進入勞動市場的1000萬印度勞工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然而,批評者認為他的政策議程缺乏重點,因為它未能促進特定產業或實施稅收優惠等措施,因此許多人認為他對發展製造業的承諾只是空頭支票。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