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印度國會下議院大選的結果出乎意料,印度總理莫迪所屬政黨「印度人民黨」失去絕對多數席次。雖然莫迪順利贏得第3個任期,但他不得不組成聯合政府執政。專家指出印度的失業危機是印度人民黨在這次大選表現欠佳的關鍵原因。《日經亞洲》指出,莫迪過去採取的「跳蛙」策略未能滿足印度廣泛製造業的就業需求,如果他在第3個任期持續採用此策略,可能將再度將印度帶往錯誤方向。
過去10年,在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治理下,印度平均經濟成長率達到5.6%。2023財政年度,印度經濟成長率為8.2%,是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莫迪上任以來,印度GDP已從世界第10名上升至第5名,並有潛力在2025年超越日本。
然而,印度經濟成長的好處並未惠及許多印度人,特別是城市窮人及北方邦(Uttar Pradesh)等農村地區的貧民。根據印度智庫「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entre for Monitoring Indian Economy)的數據,2023年印度失業率達8%,15歲至29歲的城市青年失業率高達20%,超過40%的印度人仍生活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定義的貧窮線以下,每天的生活費低於1.9美元(約新台幣62元)。
許多農村的農民為了謀生而遷移到城市,經常與城市青年爭奪就業機會,例如印度鐵路公司2022年公布3.5萬個職缺時,收到1250萬份申請,引發了騷亂。印度媒體《今日印度》(India Today)2月進行的民調顯示,52%的受訪者認為印度人民黨(BJP)的政策主要讓大企業受益。
《日經亞洲》(Nikkei Asia)指出,莫迪的治理特色是以經濟成長為導向的威權主義方針,自認其合法性源自強大的大眾支持。然而,今年的大選中,邊緣群體質疑這種合法性,認為執政黨因為擁有絕對多數而日益自滿,要他們為此負責。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南亞中心(South Asia Center)代理資深主任沙瑪(Kapil Sharma)在社群媒體的貼文總結今年印度國會下議院大選的3個關鍵要點,第一是民主在印度依然存在且發展良好,第2是印度人想要工作機會,第3是印度選民將讓政府遵守承諾發展經濟,而不是發展宗教。
中、印經濟發展的差異
莫迪強調印度的民主治理時,他可能是將印度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黨專制國家對比。《日經亞洲》指出,儘管印度與中國看起來走著相似的道路,但經濟發展方式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