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民觀點:2024印度大選─莫迪政權經濟改革與民族主義路線的成功與挫折

2024-06-27 07:00

? 人氣

印度從4月開始、持續兩個月的選舉剛剛塵埃落定。(示意圖,AP)

印度從4月開始、持續兩個月的選舉剛剛塵埃落定。(示意圖,AP)

6月2日,「世界最大民主國家」印度從4月開始、持續兩個月的選舉剛剛塵埃落定。不出所料的,是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及友黨保持了國會多數,莫迪也將第三度擔任印度總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6月14日,非國大籍的現任總統拉馬福薩,已在非國大和其他一些少數派政黨如「民主聯盟」支持下,在國民議會舉行的最新一屆總統選舉中獲多數支持而勝出,成功連任。

不過,相較於2019年大選,莫迪的印人黨所獲人民院席位由303席跌至240席,而最大反對黨國大黨則從52席上升至99席。印人黨的友黨「濕婆軍黨」等得票和席位也明顯下滑。而在野陣營各黨席位普遍增多。這反映了莫迪政權的民意支持明顯下滑,反對黨重新成為有力挑戰者。

莫迪有「印度的鄧小平」之稱,其在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時,即大刀闊斧的推動市場經濟改革,裁減官僚系統、修訂經濟法律、便利企業發展、招商引資、激勵勞動創造,取得很大成功。2013年,印人黨勝選、莫迪擔任總理後,將其經濟改革推向全印各邦。而這十年,印度經濟也一直保持7%以上增長,為世界看好。

但莫迪和印人黨獲取人心更重要的方式,是高舉印度教民族主義旗幟,通過身份政治和宗教動員,吸引支持、凝聚民心、鼓舞鬥志。莫迪出席國務活動時,幾乎不穿西裝,而是著印度教傳統服飾。在幾個月前的G20峰會上,作為東道主,莫迪政府打造了濃厚印度傳統與宗教風格的會場,將印度教文化及民族主義展示於各國政要和世人。

在經濟增長和民族主義雙重加持下,莫迪和印人黨一直保持較高支持率。但本次大選,印人黨支持率有所下降,反映了高歌猛進下許多印度人對莫迪和執政集團的不滿。
   
莫迪政權雖然促進了經濟發展,但大多數印度人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經濟發展也帶來了貧富愈加分化等問題。2020-2021年印度農民長達一年多的抗議,就反映了莫迪經濟改革在促進城市發展同時,鄉村農民繼續遭受苦難的現實,以及未能享受經濟紅利的那部分民眾失落下的怨憤。

莫迪一些改革如廢除舊貨幣發行新幣,也導致金融秩序一度混亂,也未達成反貪腐反洗錢等目的。而莫迪政權一方面希望全力發展經濟,一方面又持貿易保護和排外政策,尤其對中國企業和商品非常警惕,這阻礙了印度吸引外資和技術,影響了經濟發展。
   
而莫迪推動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議程,固然獲得了占國民多數的印度教徒支持,但也遭到國內穆斯林、錫克教徒、其他非印度教徒的強烈反感和反彈。本次大選,國大黨等反對黨集中力量爭取非印度教徒聚集的選區選票,大獲成功。而印人黨在這些選區大敗虧輸。

除了國大黨和其他非印度教徒政黨有所收獲,屬於印度左翼的社會黨本次斬獲37席、一躍成為國會第三大黨,也反映了印度左翼的覆興,以及左翼和中間派人士團結起來積極和集中投票、對莫迪右翼民族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有力抵制。

另外,莫迪執政逾十年,依靠國會多數強推各項政策,頗被詬病為威權專斷,民主也確實受到侵蝕。知識精英、左翼進步人士、民權活動家,普遍對莫迪持批評態度。這削弱了莫迪的聲望和支持。本次選舉印人黨受挫,也是在野力量對莫迪政府敲響的民主警鐘。

所以,本次大選印人黨及其聯盟雖勝,但議席大幅下滑,反映了莫迪政府雖仍受多數國民認可,但面對更大挑戰。未來五年,莫迪若不能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方面做出更大成就、不積極維護民主和遵守憲法,其支持率很可能進一步下滑。另外,如果莫迪繼續鼓動印度教民族主義、排斥非印度教徒,也會造成更多怨憤和不安定。這樣的背景下,印度這個居世界人口第一、被西方看好、可能在綜合國力上超過中國的龐大國家未來的命運,也更加難以準確預料。

*作者為旅歐作家、國際政治研究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