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跟我說話....」為了更瞭解繭居子女,這些韓國父母選擇自囚三天

2024-07-01 10:59

? 人氣

(美聯社)

(美聯社)

在韓國的「幸福工廠」(Happiness Factory)裡,連接每個小房間與外界的唯一通道是門上的餵食孔。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這些僅有5平方公尺的牢房裡,人們不被允許使用電話或筆記型電腦,只有光禿禿的牆壁與他們作伴。

囚室裡的人可能穿著藍色囚服,但他們並不是囚犯,而是來體驗「禁閉生活」的。

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有一個完全與社會脫節的孩子。

單獨禁閉室

這些總是獨處的人被稱為「繭居族」(hikomori)。該詞1990年代在日本出現,用於描述青少年和年輕人中嚴重的社交恐懼症。

自四月起,家長們開始參加一項為期13周的家長教育項目,該項目由非政府組織韓國青年基金會和藍鯨康復中心資助和運營。

該計劃旨在教導人們如何更好地與子女溝通。

項目參加者需要前往江原道洪川郡的一個設施,在一個仿照單獨禁閉室的房間裡度過三天。其初衷是希望這段獨處時光能讓父母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情感監獄」

陳英海(Jin Young-hae;化名)的兒子已經把自己隔絕在臥室裡三年了。

但直到陳女士自己也體驗了被關一段時間後,她對24歲兒子的「情感監獄」才有更深的理解。

「我一直在想,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才會落得如此下場——想想就覺得痛苦。」這名50歲的女士說。

「但當我開始反思時,我豁然開朗了。」

不願開口

陳女士說,她的兒子一直很有才華,她和丈夫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但她的兒子經常生病,難以與他人維持友誼,最終患上了飲食失調症,導致上學很困難。

當她的兒子開始上大學時,他在剛開始的學期裡似乎表現不錯,但有一天,他出現了社交退縮。

當這名母親看到兒子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注意個人衛生,也茶飯不思,她的心都碎了。

儘管焦慮、與家人和朋友的困難關係以及未能被名牌大學錄取的失望可能會影響到她的兒子,但孩子仍不願向她傾訴真正的問題所在。

「蟄居者」一詞源自日本(資料圖片)。
「繭居族」一詞源自日本(資料圖片)。

陳女士來到「幸福工廠」後,看到了其他處於孤立狀態的年輕人寫的紙條。

「因為我的孩子不怎麼和我說話,我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她說。

「讀了這些筆記後我意識到,『啊,他在用沉默保護自己,因為沒有人理解他』。」

朴韓實(Park Han-sil;化名)是為了她26歲的兒子來到這裡的。七年前,她的兒子切斷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繫。

在經歷了幾次離家出走後,他現在很少離開自己的房間。

朴女士帶他去看心理諮詢師和醫生,但兒子拒絕服用開給他的精神健康藥物,並開始沉迷於玩電子遊戲。

人際關係

雖然朴女士仍然難以與兒子接觸,但通過禁閉計劃,她開始更好地理解兒子的感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