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或成最大贏家」、「讓美國再次偉大」─土階是「贏學」
首先請大家記一條公設:「人需要優越感」。這是我從傳統媒體時代到網路時代,見證和參與了無數口水戰之後,總結出來的一條心得,也是以下一切理論的基礎。人需要優越感,不同的地方只是看你要把優越感建立在什麼上面:體力、智力、財力、權力、民族、國家、宗教、主義,或者「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黑白郎君還要自己打敗人家才快樂,我們普通人只要看人家失敗就快樂,而這在網上永遠不會缺。
如果你認為「我才沒有那麼病態,不需要那些虛幻的優越感」──恭喜你,這也算是一種優越感的基礎。或者你可以反對我「優越感」這個講法,主張應該換個詞,如「自我肯定」之類的,又或者你也可以鄙視一下我這種不管你怎麼繞,都還是可以把你包進去的無賴邏輯,我會都虛心低頭說「是也、是也,受教、受教」。
言歸正傳。
所謂「贏學」差不多就是「精神勝利學」,但是也包含「實際勝利」。然而魯迅《阿Q正傳》已經是一百年前的小說了,現代人與現代中國的精神勝利法,當然要比那個時候來得多彩多姿。阿Q和當年的中國是沒辦法,現實中贏不了,只能在精神上找補;而現代中國沒有那麼弱了,現代人的胃口當然也就大了。如果你還像阿Q那樣只會自我麻醉,那你就會被嘲諷、被鄙視,成為別人的優越感來源。
例如,大家前幾年應該很熟悉「中國或成最大贏家」這句話。這八個字在我印象裡是中共官媒和香港的建制派媒體在2000到10年代常用的,但這種說法就是源遠流長、一直都有。核心邏輯很簡單,就是無論世界發生什麼大事小事,顯露出怎樣怎樣的信號或跡象,你都想辦法在報導和評論中得出「中國或成最大贏家」這樣的結論,來提振國人信心,強化精神勝利。而這八個字為什麼被廣為流傳,台灣人也都熟呢?就因為這招式用老了,網友就開始反諷、嘲笑:什麼都可以接「中國或成最大贏家」,美國民主黨勝選,中國或成最大贏家;共和黨勝選,中國或成最大贏家;我們中午吃炒飯,也可以「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吃炒飯可以怎麼扯?這就是命題作文啊,看你要從農業傳統、烹飪技巧還是什麼角度切入,然後見微知著,由小及大,擴大到社會經濟、產業競爭,最後再昇華一下,到宏觀的文明層次和微觀的人生哲學來講兩句。那不吃炒飯,吃別的呢?吃西餐或日本料理呢?師夷長技以制夷,或者挑剔它又貴又難吃還不健康什麼的;吃中亞、中東或非洲料理呢?兼收並蓄,一帶一路。依此類推。
這反諷得多了,就有網友提出了「贏學」這兩個字來總結這種「精神勝利主義」。然而,嘲諷精神勝利,又何嘗不是一種精神勝利呢?所以說,追求「贏」和嘲諷「贏」,或者說「建構勝利的認知」與「解構勝利的認知」,是「一體一面」的,像莫比烏斯環那樣,只有一面,沒有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