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印度大選落幕,印度人民黨(BJP)未能贏得絕對多數,由其主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執政權。此意味著莫迪總理(Narendra Modi)在第三任期中,在強勢領導下仍需要納入更多聯盟夥伴的政策意見。印度專家評析,印度大選的結果不會對其與周邊鄰國雙邊關係產生重大影響。但是,在新一屆的全國民主聯盟的執政時期,具有延續性的印度外交內是否仍將有一定程度的轉變?目前的觀察重點是,印度外交仍將圍繞以「印度教特性」(Hindutva)為中心的強勢立場,抑或回應外界對印度「民主弱化」的擔憂,在外交立場上變得較具有妥協性?特別是,在當前地緣政治持續結構性變化,印度又可能會利用那些機會和槓桿,爭取展露頭角的空間。
印度近期南海立場的轉變
選後印度外交戰略是否轉向?首先要問問深獲莫迪信任和仰賴的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觀察大國的外交走向,可以從政務領導的外交訪問中的修辭語言據以觀察。在大國衝突的俄烏戰場外,印度外交部在選前似乎已將目光轉向南海,作為外交立場轉向的試金石。
蘇傑生於本(2024)年3月23日至27日訪問新加坡、菲律賓以及馬來西亞等三國,在訪問馬尼拉期間,蘇傑生罕見公開表達印度南海立場,渠稱「印度堅定支持菲律賓維護國家主權、反對中國對鄰國諸多作為的立場」。據報導,蘇傑生在菲期間表示,印度承認海牙常設仲裁法庭於2016年對南海案所作仲裁結果的有效性,同時亦堅定支持菲律賓維護國家主權(2023年印度和菲律賓的聯合聲明亦呼籲中國遵守基於規則的海洋秩序,承認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終局效力)。在6月15日中國《海警機構行政執法程序規定》正式生效後,中菲雙方於6月17日在仁愛暗沙(Second Thomas Shoal)海域爆發嚴重海上衝突。當時中國海警攔截菲國軍方補給任務,試圖對菲船隻「登臨檢查」,造成菲國軍事人員重傷。事後,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賈斯瓦(Randhir Jaiswal)在回應關於中國在南海對菲侵犯行為等問題,是否為重演「加萬谷」(GalwanValley)的行為模式,賈斯瓦稱印度強調各方應遵守國際法、尊重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透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在兩次政策聲明期間,印度於4月19日向菲律賓交付了第一批「布拉莫斯」(BrahMos)超音速巡弋飛彈,在中菲南海衝突升溫之際,印度對菲軍售實質提升菲律賓對於沿岸防禦能力,並提供後勤支援以及人員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