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珮君專文:打造護國神山的文藝青年─曾繁城

2024-07-28 05:50

? 人氣

進了交大電子工程所,他在老師張俊彥指導下,師徒做出臺灣第一個電晶體。畢業後,張俊彥帶他一起去了電子公司。他在電子公司時,已經覺得「只做電晶體實在不過癮」。一九七三年七月工研院成立,九月他就進入工研院「電子研究室」。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九七三年蔣經國指派行政院秘書長費驊,尋找臺灣下一波經濟發展的策略,明示要「越大越好」。費驊找了經長孫運璿、交長高玉樹、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工研院院長王兆振,以及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等七人,在小欣欣豆漿店會商。潘文淵是費驊的交大同學,當時已花了一些時間訪察臺灣產業現況,認為臺灣電子業只是裝配業,並非科技業,應該由勞力密集轉型到技術密集,否則沒有未來,他建議臺灣應該發展積體電路(IC),直接從美國引進技術,孫運璿立刻支持。一頓四百多元的早餐會,就此改變了臺灣命運。

為了此案,工研院增設一個獨立的「電子工業研究中心」,胡定華(前工研院副院長)是這個中心創設時的副主任,後來的要角楊丁元、史欽泰、曹興誠、曾繁城當時統統不到三十歲。

悲觀的樂觀主義者

政府決定派員到國外先進工廠學習,但含未來建廠預算總共只有一千萬美元(約四億新臺幣),投石問路,只有RCA提出的「學費」、條件接近我方需求。當年的領隊之一、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說:「那個年代興建高速公路一公里成本約一億,我跟同仁說,我們讓高速公路少了四公里。」這是多麼嚴厲的自我提醒,現在回頭看,這是多麼划算的投資。

一九七六年第一批去RCA的有十九人,兵分四路,學習十個月。曾繁城在史欽泰領隊的那組,去俄亥俄州廠學習半導體製程。這些臺灣工程師素質極佳,不僅學得很快,還能提出建議讓RCA改善,頗令美國人刮目相看。

RCA受訓完畢,工研院設立一個半導體示範工廠,第一任廠長是史欽泰,曾繁城是第二任。史欽泰拿到普林斯頓博士,在美短暫就業即回臺直接進入工研院,曾繁城比他資深。史欽泰說他當初有「兩個支柱」:「一個是章青駒,一個是曾繁城,」他很快看出曾繁城的特質:「他不是social的人,比較木訥,很負責任,專業很強,又資深,帶得動大家。」史欽泰只要發現團隊有問題,找曾繁城就能搞定。最貴重的機器選購,也是交由曾繁城負責,因為他有實戰經驗,專業又無私。

PS20231109-台積電副總執行長曾繁城9日出席第一屆李國鼎獎頒獎典禮。(顏麟宇攝)
台積電副總執行長曾繁城出席第一屆李國鼎獎頒獎典禮。(顏麟宇攝)

臺灣半導體現在雖是世界領頭羊,但一路走來極為艱辛,「半導體產業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複雜的生態體系,」史欽泰回憶當初臺灣從零開始,不僅與歐美日相較起跑點落後,國內也毫無前路可循,「我們犯很多錯誤。」但是,當時「孫運璿、胡定華這些長官都告訴我們:『你們可以犯錯』」,孫運璿甚至說:「我就算丟了官位,也要讓你們做下去。」有這些長官替他們扛著,讓大家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決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