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為專文:一個左翼「中立台灣」的兩種可能與討論(下)

2024-07-30 05:40

? 人氣

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多次宣稱「兩國互不隸屬」,引起關注。(資料照,陳昱凱攝)

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多次宣稱「兩國互不隸屬」,引起關注。(資料照,陳昱凱攝)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看到,雖然R&L還有呂秀蓮的中立台灣說都頗有問題,但並不表示中立這個基本進路就無法再前進。事實上,有著更好、更重要的中立台灣的方向。我們先談一下這方向的大背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首先,就台灣今天的大環境而言,一個模糊而中立的大方向仍然有其可信度,這也是我們2023台灣反戰聲明第三條論點(「台灣要自主並與大國維持友好等距關係」)的後續發揮。再者,2024總統與國會大選,民進黨已經失去了其台灣人民的多數支持。台灣現在可以有更多的準備,進行在「一個中國」或「一個中華」的模糊框架下與中國(或說大陸)來討論與協商兩岸的未來走向,當然也包括與美國相關人士來討論。但是如果討論的範圍馬上朝向統一、或者甚至「一國兩制」,在台灣目前的民意下並不有利,接受度不會很高。反而一個「中立台灣」的大方向比較不會遭受強烈質疑。台灣海峽兩岸的未來走向究竟如何,雖然我們同情來自「中華民族」(如最近馬習二會中習近平所說的)的召喚與歷史情感,但是台灣的一般民意仍然很重要,大陸方面不宜以強制性的批評甚至各種壓力來強求乃至刺激台灣人民的感情。若是如此不斷的強制壓力,即使有一天大陸真的強力統一台灣,可能的漫天戰火與破壞暫且不提,台灣也將是一個很難統治、無法長治久安、處處容易有隱形抗爭或不合作的地方,如此,台灣作為一個統一選項,恐怕對大陸的吸引力也將大減。所以,即使萬一台灣未來終究會以某種方式與大陸統一,一個某種形式的「中立台灣」也會是統一之前最好的準備與過渡。中共對香港過去的「50年不變」承諾固然也是一種過渡,但目前因為修例/反送中的動亂事件已經導致台灣民眾對之失去信心,固然這可以再討論,但50年不變畢竟也是個消極的過渡,缺乏積極的意義,不如「中立台灣」可以提供的積極性可能。

再者,一個中立台灣,無論是中立國或中立的區域,在當今國際乃至國際法中完全沒有過時,如前面R&L之所強調。同時,因為新冷戰在近年來的崛起,在東亞,無論是共產的北韓(如金日成在1987年向南韓與美國提出中立)、乃至自由派的台灣政治人士,過去都有某種「中立」的呼聲。台灣近年來,在中美兩大國博奕之間,在究竟是親美還是和中的選擇與意識形態的鬥爭上,其所經歷的國際與島內情況,與過去冷戰時期的中小國的情形其實很像。若我們把視野更擴大到東南亞乃至於其國協組織ASEAN,這個情況更明顯,從中國的崛起到中美的大國博奕,東南亞許多國家也更傾向某種形式的中立,至少是等距外交。他們大多已經厭倦於美國「民主對抗極權」這種從越戰以來的老套與虛偽,紛紛企圖在後冷戰時代、美國單極霸權結束後的一個多極的世界中,積極建構多重多方的國際政經關係,故不同於過去不結盟國家比較靜態與被動的情況。何況國協成員在近年來的經濟發展也讓他們更有國際信心,在1990年,東南亞國協成員在世界40大經濟體中僅佔兩位,2020年則有6位。而中小型國家面對大國的政策模型,若根據政治學者吳玉山的說法,過去有「扈從」(bandwagoning)、「避險」、「抗衡」、乃至「中立」等幾種,吳認為馬英九時代的八年是「對美扈從、對中避險」,到蔡英文時代是「對美扈從、對中抗衡」。雖然在政黨輪替時有對中國/大陸政策上的擺盪,但兩大黨對美國則都是採取扈從的作法,也都是純粹自由派現實主義的計算,而沒有對美國的國際帝國行徑作理想主義式的批評,也完全沒有考慮與全球南方國家的立場同步。他們對中國的看法也深受美國霸權「抗中、圍堵」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都沒有認真考慮某種「中立」的第三條路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