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賠了夫人又折兵,風電國產化利益流何方?

2024-07-30 07:30

? 人氣

現在情勢算是明朗化,當初對國產化政策的批評與憂心大多成真。國產化標案發包至今6年,台灣有得到或掌握任何歐商的核心技術嗎?沒有,倒是得到歐盟把台灣告上WTO。台灣風電產業有「出海」案例、或是說有出口能力了嗎?看不出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即使談未來,台灣風電要出口,能跟中國在技術與價格上競爭嗎?難。中國用本身龐大市場養出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可謂「經驗十足」,去年中國風電專利競爭力(不是僅指數量)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中國製的核心風力渦輪機價格只有其它國家的3分之1。相較之下,台灣既輸在技術又敗在價格,如何競爭?

因此,在歐盟狀告WTO後,風電國產化政策既是終結,也是宣告失敗,但台灣為此付出的代價卻不可不知、更不可不究責。

給予高收購價的風電遴選標案在2018年4月底開標,平均每度電價5.8元,一個多月後的6月下旬競價標案開標,得標開發商報出的價格平均每度2.5元,價格低了一半以上。算盤撥一下,20年下來(保證收購價的時間),電費多了9000多億元。換句話說,台灣民眾為風電國產化多支付9千億。

當時,對外界的質疑,經濟部官方說法是:隨著技術進步等因素,風電價格可以「一直往下」;對遴選價格高,則解釋為「因應國產化」。但招標相隔不到2個月,說是技術進確定所謂的國產化是十足唬爛、建立風電新產業一場空,這9千億算是打水漂了。

接著該問題的是:誰得利獲益?當然,那些最上游得標的開發商是最明確的獲利者,明明一半價格就能作的事,現在有冤大頭給2倍價,何樂不為?但又不純然如此,這個利益未必能獨吞,有了國產化要求,有些供應鏈、下游包商就要找國內廠商,官方也能審核介入,這顯然也是一塊有運作空間的利益。看看那些人、那些企業受益於國產化要求,就可看出利益流向何方了。

最後是究責部份,風電國產化政策明顯失敗、台灣未建立有競爭力的風電產業,全民又為此多付出近兆代價(電費),更讓台灣被歐盟告上WTO,那些官員是不是該出來講講、負點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