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保護主義帶來成長?美國經濟之謎

2024-07-31 06:20

? 人氣

美國經濟表現佳讓外界意外的原因有幾個,一個是在為抗通膨而連續緊縮、利率拉高到23年高點之後,經濟猶未被打下去,甚至以就業市場為指標看,保持在4%左右的失業率是已近乎充份就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保護主義抬頭,自由貿易不吃香

再一個原因是從川普到拜登的2任政府,經濟政策已由上世紀80年代以降、從雷根時代開始推動的開放經濟、自由貿易,反轉為實施產業政策、保護主義,坦白說,根據過去40年,美國在全球到處推銷的「華盛頓共識」,及以美國為主流灌輸給大家的經濟學,保護主義等作法對經濟不利,但美國開始搞保護主義卻還是維持良好的經濟表現。

這個結果大概可看出自由貿易對本國經濟有利,並非百分之百、放諸四海而皆準,而是要「因地、因時制宜」才對本國經濟有利。最接近的案例應該是東亞幾個經濟體在戰後的發展與成長過程,從日本、四小龍到之後的中國、今日的東協國家,經濟與產業從落後到發展、社會從貧窮到富裕,沒有一個是靠「華盛頓共識」那幾招崛起。

反而都是在發展初期,政府都有產業政策、以金融與稅等政策扶植特定產業,以高關稅或貿易障礙保護國內產業,待發展較成熟、競爭力提升後才逐步開放市場;甚至回頭看英美等提倡自由貿易最力的先進國家,在發展初期亦無一例外的採保護主義、產業政策等,近年有不少經濟學家已指出這點。

既然自由貿易非經濟萬靈丹、搞搞保護主義也未必多傷害經濟,美國在行保護主義後仍有良好的經濟表現,就不是那麼意外、甚至是「合情合理」了。

規模、市場、超強身份,讓保護主義傷害不上身

此外,美國的全球最大經濟體與超強身份,也是讓保護主義傷害不上身的原因。最大經濟體(也是最大進口市場),讓美國在玩保護主義面對它國報復時,都有能力「扛」過去,一來量體大,別的國家傷筋動骨、美國只少幾根毛;二來進口市場大、所有國家都想把商品賣進去,最後多選擇屈服(加、墨、韓等都是二話不說就屈服於川普、重談雙方的FTA)。

超強的身份同樣「加分」不少,甚至其重要性可能比經濟量體因素更關鍵,這點從美中大戰中最明顯。美國對中國不論是打關稅戰、貿易戰、科技戰,都屬保護主義的一環。而如果只是美國單方面行動,效果會變差、甚至全無效果。

例如,美國禁止高科技業者(主要是半導體產業)出貨給中國,但如果其它國家繼續賣、繼續出貨─如台積電繼續幫華為生產與出貨尖端晶片,或是ASML、日歐企業繼續賣高端半導體設備到中國,則美國對中國祭出科技戰與保護主義,對中國難以造成太大傷害,甚至最受傷害的還是那些無法對中國出貨的美國企業。

保護主義會走多遠?

不過,美國的超強身份與行之有年的長臂管轄權,讓其可以「協調」(或威脅)其它國家配合美國政策,對中國造成更大的傷害。與此同時,美國與中國的地緣政治角力、保護主義的抬頭、加上政策的補貼,反而讓國際廠商為規避與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前往美國投資,投資增加當然經濟有益。

未來有幾個值得關注的點,一個是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會走到那一步、什麼程度,對全球經濟與各國的影響又如何?再一個是美國以保護主義帶來的經濟利益,是短多長也多、還是短多長空?未來會有什麼後遺症?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