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將 33 兆歐元導向企業!歐盟《潔淨產業新政》要動員投資產業競爭力

2024-08-04 06:00

? 人氣

除了前述重點,新政秉持公正轉型的精神,持續投資歐洲技職教育升級、反貧窮、居住正義、社會對話與社會氣候基金等計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范德賴恩拋出如此龐大的氣候行動政治綱領,體現出歐盟對經濟競爭優勢滑落的焦慮感,以及歐盟因為國家組成多元而必須考量到的包容性。

歐盟政治高層已經體認到,歐洲固然是全球淨零排放觀念與制度上的領導者,但是歐盟過去經濟轉型的實際工作,做得並不夠徹底。歐盟必須盡快進行超大規模的綠色投資,由公部門、私人資本與民間企業合作,才能夠實現 2050 碳中和願景。

氣候治理不只是氣候治理

由於過去這 5 年,歐盟碰上美中貿易戰、COVID-19 疫情,以及烏克蘭戰爭,歐盟發覺原本綠色新政過度依賴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中國的廉價商品(如再生能源裝置與電動車)。即使已經多次與中俄發生摩擦,歐盟一直到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才終於從這場舒適美夢驚醒。

范德賴恩就強調,歐盟在設定新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時,必須考慮到殘酷的現實:「我們目睹所有類型的政策正在被武器化,從能源到移民到氣候。」

當代的淨零排放目標不只是扁平、單線的氣候治理議題,而是國家乃至全球永續發展的一環,甚至會在政治強權之間被武器化。因應這一連串全球變局,過去將高污染、高碳排產業推到外國,自掃門前雪式的氣候治理,已經完全行不通了,歐盟現在必須推動工業化。

在刻板印象中,推動工業化與氣候治理背道而馳,然而歐盟過去數十年正是因為追求環境永續而去工業化,導致歐盟自身沒有強韌的工業能量,連發展再生能源計畫都必須依靠外國(中國)廠商,面對俄羅斯的大規模軍事侵略更是力不從心。歐洲議會的席次更迭,則反映經濟失落對歐洲民眾造成的壓力。

歐盟知道,要想實現 2050 碳中和願景,就必須同時實現歐洲脫碳和工業化。如果繼續用扁平的「污染者付費」思考淨零排放工作,就不可能理解歐盟為什麼現在要放大私人資本與民間企業的角色。

歐盟正在推動雄心勃勃的經濟大戰略。一方面用碳排放交易與碳邊境機制建立碳貿易壁壘,另一方面又準備引導 33 兆歐元的民間儲蓄進行綠色投資。從歐盟的例子,我們會學到將資金與優惠政策挹注給企業並不是罪惡,官方與民間攜手並進才是更務實可行的淨零轉型方法。

台灣可以學習歐盟的經驗,而歐盟也需要台灣的幫忙。在《歐洲的選擇》政綱中,范德賴恩還提到歐盟將與盟友合作,面對共同的網路、太空、安全供應關鍵原物料及科技的挑戰。「這包括我們集體努力部署全方位的綜合手段,阻止中國透過軍事手段單方面改變現狀,特別是在台灣議題上。」

不論是氫能、綠鋼或半導體,都是淨零轉型不可或缺的技術,而台灣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只要我們破除既有思考的框架,不斷向世界各國汲取「棍子」與「蘿蔔」的成敗經驗與創新想法,在邁向碳中和未來的道路上,我們大有可為!

*作者為顧問公司ESG專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