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山專文:陳垣─「竭澤而漁」的治學精神

2024-09-03 05:50

? 人氣

陳垣在大學門口(作者提供)

陳垣在大學門口(作者提供)

陳垣和陳寅恪都是當代極有成就、極富盛名的史學家,並稱為「史學二陳」。後來陳寅恪避地南方嶺南大學任教,陳垣一直留在北方,長期擔任私立輔仁大學校長和北京師範大學校長,所以兩人又別稱「南陳」與「北陳」。胡適曾說:「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將來中國的新史學須有北方的疑古精神和南方的勤學工夫。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也曾說:「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唯王國維與陳垣先生兩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垣(1880—1971)字援庵,廣東新會人。出生於藥材商人家庭。光緒十一年(1885)隨父親陳維啟(號勵耘,陳垣後來以此為齋名)到廣州經商,並於七歲那年入私塾讀書。光緒十八年(1892),得讀湖廣總督張之洞所撰寫的《書目問答》,眼界頓時大開。自言找到讀書門路,「就漸漸學會按著目錄買自己需要的書看」,次年就開始閱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光緒二十三年(1897),赴京應順天鄉試,以八股文欠佳,榜發落第。次年設蒙館,任塾師,一面教讀,一面學八股文,迨八股學好而科舉已廢。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陳垣與潘達微、高劍父、何劍士、岑學呂、謝英伯等人在廣州籌辦《時事畫報》,是為廣州有畫報之始,而且也是現代政治漫畫刊物的鼻祖,他以筆名,撰寫了大量反清的政論性文章。光緒三十三年(1907),陳垣曾在廣州振德中學短暫擔任教師,因其父患腎結石手術成功之故,因而對西醫產生興趣,暑假時考入由美國傳教士嘉約翰創辦的廣州博濟醫學堂。次年因不滿美國教師的傲慢無禮,與梁培基等廣州醫藥界名人共同創辦光華醫學院,自己也轉入該校,三年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要講授生理學、細菌學、人體解剖學等課程。他也撰寫了不少醫學史和近代醫學知識文章,刊登在《醫學衛生報》和《光華醫事衛生雜誌》上。

陳垣(作者提供)
陳垣(作者提供)

宣統三年(1911),陳垣參與創辦《震旦日報》並擔任副刊《雞鳴錄》主編。該報由廣州聖心天主教堂副主教魏暢茂資助,陳垣家居近天主教堂,他不僅與魏副主教是朋友,還由該教堂一法國神父介紹,前往上海徐家匯拜訪馬相伯,是為其與天主教接觸之肇端。民國成立不久,陳垣以革命報人之身份當選眾議院議員,並於一九一三年從廣州來到北京,參加了第一屆國會,從此定居於北京。而在一九一二年九月二十日,身為天主教士的英華(斂之,《大公報》創辦人)和馬相伯兩人聯袂上書羅馬教皇,呼請教廷派遣博學碩德之士來華,在北京創辦大學,「廣收教內外學生,以樹通國中之模範,庶使教中可因學問,輔持社會,教外可因學問,迎受真光」。但此興學計畫卻受挫了,英斂之乃於翌年秋季,在北京香山靜宜園創辦「輔仁社」(小型學校),收有各省教會中青年子弟數十人。「相與研討經史古文字外,兼及六藝」,「輔仁社」諸生須定期撰文,稱為「社課」。一九一六年英斂之出版《萬松野人言善錄》一書(按:萬松野人乃英斂之自稱),當時,陳垣有意致力於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卻苦於尋不到原本。當他閱讀《萬松野人言善錄》發現英斂之藏有部分明末來華耶穌會士著述時,立即寫信求借,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陳垣說:「余之識萬松野人,因《言善錄》也」,之後他常至「輔仁社」與英斂之談史論文。一九一七年五月,陳垣在《東方雜誌》發表他平生的第一篇史學論文〈元也里可溫考〉,他在〈緣起〉云:「此輔仁社課題也。輔仁社者,英斂之先生與其門弟子講學論文之所。余嘗一謁先生,先生在示輔仁社課,中有題曰『元代也里可溫考』,余叩其端緒,偶有所觸,歸而發篋陳書,鈎稽旬日,得佐證若干條。」陳垣將二百一十卷、二百多萬字的《元史》通閱一遍,凡是提到「也里可溫」的全部錄出,並查閱了相關的筆記、典章、方志、碑帖。陳垣自學過蒙文,最終考訂出「也里可溫」,就是蒙元時代對基督教會人士的統稱,從而了結了數百年的一樁懸案,也使陳垣在中國史學界一鳴驚人。英斂之對於此文評道:「陳君初搜輯關於也里可溫之證據,作十二門,條理分明,論斷切當。僕一見之傾服無似,因亟為刊布。」因此從此也開啟了陳垣致力於史學的研究,這其中有著英斂之的功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