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度保密下,烏克蘭武裝部隊於8月6日從東北部發動一場跨境奇襲,為數約4個旅的烏克蘭進攻部隊,成功突破俄羅斯邊防部隊微弱的抵抗,沿四條軸線攻入俄羅斯的庫斯克州,過程中也多次挫敗俄軍所發起的局部反擊,並俘獲數百名俄軍戰俘。由於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俄羅斯本土首度遭到鄰國攻入,不僅對莫斯科造成不小震撼,也立即引發國際的高度關注。
截至8月18日止,烏軍已在俄羅斯境內拿下正面寬度約65km、縱深約30km,總面積約1150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俄軍在今年於烏克蘭境內所攻下的土地,其中包括82個俄羅斯聚落,導致約10萬名俄羅斯居民緊急撤離。
烏克蘭發動庫斯克攻勢的考量
至於烏克蘭為何將手中為數不多的生力軍,投入這次對俄羅斯本土的跨境攻擊,不用來支援正遭俄軍猛攻、苦苦支撐的烏東地區守軍?雖然烏克蘭軍方解釋是希望迫使俄羅斯從其他戰線抽調兵力回防本土,緩解烏東地區烏克蘭守軍的壓力;但跡象顯示,烏克蘭的決策主要是基於下列五項政治層面的考量,軍事層面僅能算是次要。
第一,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雅科(Mykhailo Podolyak)在8月8日接受電視臺採訪時表示,此舉意在讓俄羅斯民眾生活在恐懼之中,從而削弱他們對政府的信任與支持,為未來談判爭取更有利的條件。
第二,烏克蘭高層認為,藉由佔領並維持對俄羅斯領土的控制,可大幅增加烏克蘭在談判上的籌碼。在這次跨境攻擊前,由於俄軍已成功確保絕大多數的烏東地區、亞速海北岸連接克里米亞與俄羅斯本土的陸地走廊,與克里米亞北部,使得若要以「現地停火」的模式來結束戰鬥,對莫斯科非常有利;但若烏克蘭也能控制部分俄羅斯領土,或許可以在談判中換回數倍面積的烏克蘭失土。
第三,提振烏克蘭久戰疲憊的民心士氣,讓國內軍民看到烏軍仍能掌握戰場主動並攻入俄羅斯境內。
第四,基輔當局也想向美國和北約各國證明,即便將西方援助的武器系統帶入俄羅斯境內,各方先前所擔心的戰事升高,或莫斯科以武力、甚至戰術核武大舉報復北約國家的場景並未發生;希望能藉此讓西方國家願意提供種類更多、射程更遠的武器系統,並放寬對烏克蘭運用這些武器的限制,讓烏克蘭能大舉攻擊俄羅斯境內的軍事目標、尤其是各重要的後勤目標與設施。烏軍用美國軍援的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MARS)摧毀庫斯克州一座橫跨塞姆河(Seym River)的重要橋樑,或許就是想向西方各國提供具體的證明。
第五,或許更重要的是,烏克蘭想藉此次攻勢,影響華府的印象與輿論,盡可能降低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對美國繼續援助烏克蘭所造成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