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觀點:「國軍」戰史在「國族敍事」與「紅色敍事」夾縫中沉浮

2024-08-25 07:00

? 人氣

新政權對國軍碑的空間改造,屬空間符號政治的一部分。不過舊有的歷史記憶未必會伴隨政權的更替而完全消失。對不少中國大陸民眾甚至精英階層而言,八年對日抗戰的歲月、尤其是國軍對日作戰史,其刻骨銘心之程度不言而喻。因此,一些民眾甚至地方當局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時段中,盡力以各種方式去保護國軍史蹟。湖南南嶽地方當局在1950年代屢屢抵制上峰關於「清除國民黨反動遺蹟」的指令;雲南騰衝民眾以共產革命標語來覆蓋國軍第一九八師紀念塔塔身,以求保全建築;在江西高安,民眾私下為國軍陣亡將士墓守墓數十載,均乃顯例。在中國大陸開始改革開放、政治環境逐漸寬鬆後,這些維繫歷史記憶的努力,對重現國軍史蹟、弘揚國軍抗戰精神和光榮歷史,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80年代的部分恢復

進入1980年代後,被破壞的國軍碑墓祠塔,部分得到一定程度修繕,其原因要從北京官方和中國大陸民間這兩個不同視角進行觀察。就北京官方而言,修復部分受損的國軍碑墓祠塔,固然是中國大陸官方爭取台灣民心、對台灣進行促統方針之組成部分。以馬英九和部分台灣退將很熱衷的湖南南嶽忠烈祠為例,湖南省南嶽文物管理處在一份發於1995年、編號「嶽文物字〔1995〕03號」、名為〈關於確定南嶽忠烈祠紅線圖的報告〉的公文中指出:「為加快對忠烈祠的修復,加強對這一重點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對於建設名山、發展旅遊;對於貫徹江澤民同志對台講話精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此一公文選自周學鷹主編、鄒長青、王偉強、馬曉副主編《南嶽忠烈祠》(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138)一書。

但另一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北京官方為整合中國大陸內部民眾價值觀、塑造國族觀念之需要,所代表的是中國大陸的執政體制從「階級政權」向「國族國家」逐漸轉變的過程。過往諸如大躍進、文革等政治運動造成民眾貧困、社會停滯不前,北京官方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國策,轉而實行改革開放。舊式以計劃經濟、階級革命為內容的意識形態對中國大陸民眾的吸引力下降,崇尚民族歷史記憶共同體榮譽感的國族國家觀念,成為了官方整合民眾思想認同的新途徑。而且伴隨時間的推移,透過修復國軍史蹟來塑造大陸民眾國族意識,也成為北京官方在開展佈展此類工作時更為直接的動因之一。2014年前後,中國大陸的部分國軍碑墓祠,成為北京官方認定的「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自此,靜止的建築成為了中國大陸官方祭典活動的載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