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觀點:「國軍」戰史在「國族敍事」與「紅色敍事」夾縫中沉浮

2024-08-25 07:00

? 人氣

今日中國人的國族觀念與晚清史密不可分。在中國大陸,民眾甚少為南宋亡於蒙古、明代亡於滿清而產生到沉重的國族情感。蓋因晚清的內憂外患及國際格局的改變,使得中國從古代朝貢體系下的天朝上國向近代意義上的國族國家轉型。在此轉型期間的戰爭、改革、革命,成為了今日中國及海外華人國族意識的淵源和歷史記憶。這樣的歷史記憶,使得絕大多數中國人將甲午戰爭視為對日抗戰的前奏、將對日抗戰視為甲午戰爭的延續。國軍於對日抗戰時期的諸多紀念碑或公墓的碑文誌銘,亦會將甲午和抗戰進行連結。視自身為國族歷史承繼者、國族利益捍衛者的北京官方亦是如此。1997年中共舉行第十五次全國黨代會提出了「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論述。自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令大眾耳熟能詳的中共的政治綱領與執政願景。與這一論述相匹配,在中國歷史特別是近現代史的敘述上,中國人自晚清以來的禦侮戰史——不論是甲午戰爭抑或國軍的對日抗戰,均透過公共空間的紀念活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正當性、必然性的淵源,國族戰史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被納入於革命史、民族復興的論述框架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族敘事與紅色敘事的擺蕩、糾葛

不過需進一步耙梳的是,面對國軍戰史特別是抗戰歷史這一兼具歷史和現實功能的複雜議題,中國大陸官方一直在「塑造國族價值觀」和「維繫源自階級革命的歷史法統」這兩者間求取一種微妙的動態平衡,也會糾葛和擺蕩。形成這一狀態的根源乃是:抗戰中的中華民國政府、國軍,後來在國共戰爭中,與中共軍隊乃是勢不兩立的對手;北京官方基於國族歷史和政治現實的考量需要部分承認國軍抗戰的史實,但又不希望因此淡化了中共軍隊在抗戰中的角色,蓋因中共軍隊在抗戰中的角色和地位,與推翻國府在大陸統治的共產革命合法性緊密相連。在中國大陸,「階級政權」的政體特質會被淡化,但不會徹底消失,因為這是中國大陸現行制度的法統所在。是以,承認和接納國軍抗戰的部分史實,是以不否定共產革命史的正當性、不動搖北京官方現在的執政地位為前提的。

但無論怎樣,「中共軍隊乃抗戰中流砥柱」這一歷史敘述,北京方面從未後退半步。在此時空背景下,中國大陸民間的抗戰史觀,呈現了一定程度的分裂情形。具體而言,在2011年前後民國熱的催動下,褒揚國軍抗戰、讚美參加抗戰的國軍將領,成為中國大陸社會的一種流行,更成為一部分中國大陸民眾隱晦表達對中國大陸官方不滿的方式。民國粉、國軍粉等「國粉」社群在網路上的活動成為引人關注的現象。同時,伴隨改革開放帶來的貧富地位改變甚至分化,亦有部分中國大陸民眾對毛澤東時代持懷念態度。這一類民眾對國軍抗戰的正面評價較少甚至趨近否定。雙方代表了中國大陸內部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與歷史觀,並在輿論場上展開了論爭。近來關於國軍衡陽保衛戰題材的歷史電影《援軍明日到達》被下架以及激烈論戰,就是這種分裂歷史觀劇烈碰撞的產物和結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