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方向基本確定。雖然後來中國政治頗有波動,尤其1989年六四事件讓中共收緊對社會的控制,但「改革開放」整體沒有大的變動,經濟開放、政治保守本就是鄧小平的初衷和「改革開放」的基調。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路線,進一步鞏固了「改革開放」路線。之後的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溫家寶,都繼承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及「中特」路線。
2013年,剛剛成為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的習近平,一度表現出較開明的、親自由主義的改革者姿態,並明確承諾將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習近平上臺前後,中國國內外不少觀察家也都認為習將推動中國政治經濟改革,讓中國變得更加自由民主。習近平上臺前表現的也比較親民和謙卑,上臺之初也一度維持了這種形象。
但好景不長,在2014-2015年,習近平真正且全面的掌握大權後,一方面以「反腐」為名打擊黨內政敵和不服從者,一方面橫掃在江胡時期萌芽和艱難生長的民間自組織、自由派媒體、人權律師、知識份子。
其實,2013年初的「南周新年獻詞事件」就已表現出其打擊追求自由民主憲政聲音的傾向。但許多人仍然對其保持幻想。
但之後,對於中國人權律師的「709大抓捕」、關閉「傳知行」等公民組織、將若干網路「大V」禁言封號、在高校實行「七不講」、在中共黨內「禁止妄議中央」……習近平逐漸露出了反自由、壟斷權力、毀滅民間力量、「定於一尊」的獨裁本質。
習近平也更加強調中共黨的作用,從中央到地方都越發「黨大於政」、「黨政不分」、「以黨代政」,較貼近民眾的國務院和各級政府被弱化,黨組織和党幹部被更加重視,以前政府履行的重要職能轉為由党管控。
即便在中共黨內,習近平也越發跋扈和排斥異己、壟斷對党的控制權。中共從建黨起,就有「黨內民主」的設計,雖然在毛澤東掌權的部分時期,中共沒有了「黨內民主」,但多數時候包括毛澤東的部分時期和鄧小平大部分時期,中共仍然有一定的「黨內民主」。江澤民和胡錦濤時期更有一定的「集體領導」色彩。
但習近平將不服從他的通通打擊或排斥,如以反腐為理由清除孫政才、徐才厚等黨內重量級人物逮捕,又將胡春華等改革派貶斥,還壓制較開明的總理李克強。打壓政敵和不同意見者同時,習又提拔「之江新軍」等親信充塞政治局在內要害部門。對於黨內知識份子批評也更不能容忍,如中央黨校的蔡霞教授即因批評習及其政策被開除、被迫流亡。同樣曾在中央黨校教課、在中國社科院供職、在胡溫時代頗為活躍的于建嶸教授也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