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奧林·賴特(Erik Olin Wright)是美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家,曾擔任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是著名的社會學者,備受肯定的公共知識份子。他修正階級形成是「資產不平等分配」而非「勞動價值論」的剝削概念,提出重建以「剝削」為中心的階級概念,作為階級分析的一般框架,並重新定義馬克思主義為「社會理論」而非「意識形態」。
1990年代共產主義瓦解,對馬克思主義造成很大衝擊,他苦思並廣泛訪談重要學者、開啟討論。發現朦朧烏托邦理想會讓人迷失,遂逐漸轉向研究「真實烏托邦」;基於人性真實可能性的烏托邦理想,中途可達的烏托邦目標,以及對我們引領不完美世界而走向社會變革的實踐任務,啟發了「真實烏托邦」的制度設計。
真實烏托邦要符合「民主平等主義」概念,主要是在國家與市場之外,由「公民社會」主導的經濟組織的創新。例如合作社運動、社區經濟、產業民主等的社會經濟;草根民主、參與式預算等的統合主義政策;以及北歐的社會民主模式,都不是虛幻空談的烏托邦。成功的對抗資本主義剝削的成就,公民社會必須以此基礎來創新壯大,才能逐步達到理想的真實烏托邦。
二十多年前,賴特來台灣訪談時,我經由中研院謝國雄研究員推介,到清華大學參與座談。賴特主要論述「平等與效率」的研究,解破資本主義效率說的盲點。當時,我正在推動「產業民主」,賴特頗感興趣,問我相關經驗。我將何以首推於公營事業工會,發起的思想與理論的基礎,及參考德國模式及西班牙蒙德拉貢(Mondragon Corporation)勞工合作社的經驗,策略上則透過工運及政治施壓,緩步推進。幾年後,國營事業公股推派董事,至少有五分之一勞工董事,在台灣果然實現。之後,無緣向賴特請益與分享台灣經驗。
他所著作的財富集中中譯本於2015年在台灣發行,2019年1月23日,賴特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去世。
替代資本主義的願景
賴特在書中對資本主義提出十一項批判。其中因階級關係,讓人類不必承受的苦難持續存在;違背自由平等主義的社會正義原則,破壞環境、消費主義的浪費、給軍事主義和帝國主義火上加油、侵蝕了社群;限縮了民主等幾項為最。
資本主義以永無休止的逐利產生了驚人的動力體系,利潤極大化、鼓勵貪婪,它掌握了人類「自私自利本性」,已深入人們思想形成文化,炒股炒房追逐暴利,成國民金錢遊戲。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者主張要以工人革命消滅資本主義,但因難以抵抗「人的劣根性」,至今無法成功的原因。更因資產不平等分配,擁有資本的資本家成為支配者,在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構下,有利大資本家的併吞與剝削,累積財富。財富重分配政策失靈,貧窮議題難以紓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