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毓民觀點:相隔一百年,倒退一千年─台灣可有「不媚強梁 不阿群眾」的報人?

2024-09-04 05:50

? 人氣

九十八年前的一九二六年,即民國十五年,中國國民黨領導人孫中山先生在上海逝世一年後,三月十八日發生中山艦事件;七月九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蔣中正擔任總司令,誓師北伐。這是中華民國成立十五年後,最大規模的一場內戰,為時兩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張季鸞在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月二十二日,《大公報》發行滿一萬號,親撰《大公報一萬號紀念詞》,其中提到:「近代中國改革之先驅者為報紙。大公報其一也。中國之衰,極於甲午,至庚子而瀕於亡。海內志士用是發憤呼號,期自強與救國,其工具為日報與叢刊。其在北方最著名之日報為大公報,蓋創辦人英君斂之目覩庚子之禍,痛國亡之無日,糾資辦報,名以大公。發刊以來,直言談論,轟動一時。入民國後,英君漸老,社務中衰。民國六、七年曾經整理,營業再振,復因頓挫,至十四年冬而休刊。現在服務本社同人之接辦為民國十五年九月一日。英君創辦,承八國聯軍奇禍之後,同人續刊,則當國民革命運動勃發之時。此三十年來,中國受內憂外患猛烈之壓迫,舊秩序已崩潰,新改革未成功,國民苦痛煩悶掙扎奮鬥之狀,實表現於社會一切方面。本報誕生成長於此時代背景之下,而前後同人復同為親身經歷甲午、庚子以來之痛史者。今當紀念本報一萬號之日,而回首此三十年中國,誠感慨萬端,不能自已者也。」

民國報人張季鸞。
民國報人張季鸞。

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張季鸞病逝於重慶,享年五十三。遺囑自述:

「余生平以辦報為唯一職業。自辛亥以還,無時不以善盡新聞記者天職自勉,期於國族有所貢獻。」

張季鸞是「報人報國」的典型,「健筆為戰,震於時俗」。曾被他罵過的蔣中正尊他為「無雙國士」。

胡政之在《季鸞文存》序言說:「季鸞就是一個文人論政的典型,他始終是一個熱情橫溢的新聞記者,他一生的文章議論,就是這一時代的活歷史。」

《季鸞文存》是筆者愛不釋卷的好書,撰寫時論幾十年間,都以「一代論宗張季鸞」這本文集為「藍本」。張季鸞鼓吹的獨立報人人格是「不媚強梁,不阿群眾」。這也是我從事新聞工作、撰寫時論的「指導原則」。

敢於批判權貴固然需要膽識,不阿諛群眾更加需要勇氣。

三、

有份參與「戊戌維新」的梁啟超,是「報人報國」的另一個典型。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等維新人士流亡日本,一八九八年年十二月在橫濱創辦旬刊(十日刊)《清議報》,辦報宗旨是「一曰『倡民權』,二曰『衍公理』,三曰『明朝局』,四曰『厲國恥』。⋯此四者,實惟我《清議報》之脈絡神髓;一言以蔽之,曰:廣民智、振民氣而已。」

《清議報》遭遇大火停刊後,梁啟超於一九O二年二月八日在日本橫濱辦大型綜合性半月刊《新民叢報》,辦報宗旨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