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溫管基金怎麼用在刀口上?可以參考這兩大碳費使用策略

2024-10-06 05:30

? 人氣

由環境部彭啟明部長(右)拍板台灣碳費將於明年開徵。(資料照,環境部提供)

由環境部彭啟明部長(右)拍板台灣碳費將於明年開徵。(資料照,環境部提供)

廿一世紀人類最大的挑戰,就是因應過去兩個世紀以來急速工業化造成的氣候變遷,為了限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國際貿易規則也正在改變,這一趨勢賦予淨零碳排政策「環境」與「經濟」的雙重戰略意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兼顧「環境」與「經濟」需求,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這不僅是聯合國長年的政策指引,現在台灣也已經跟上國際趨勢準備徵收碳費。對於如何徵收、徵收多少碳費,在近兩年已經有諸多討論,但如何妥善運用這麼大一筆經費?值得社會各界共同探討。

碳費應優先用於最能減碳的「刀口」上

毫無疑問地,碳費是為了減碳而徵收,也必須為了減碳而使用。這一基本原則可以推論出兩大使用策略:第一、將資源集中到碳排放量最高的區域,如重工業城市高雄;第二,優先投資於大規模減排項目,例如碳捕捉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氫能煉鐵技術等。

這與現階段溫管基金的運作方式相當不同,目前溫管基金的主要項目用在:政府治理(國內跨部門合作項目、國際氣候公約會議、政府各項永續資訊平台)、建構管理制度(溫室氣體盤查、登錄輔導、強化認證查驗)、國家氣候調適行動計畫(自然資源與基礎設施的調查、協調、整合,以及相關科研工作)、推廣永續家園/綠色觀光/環境教育等等。

雖然這些項目對於永續發展各有貢獻,但受限於預算規模,既有的溫管基金業務計畫多屬於推動制度化工作或前置調研作業。再生能源的發電、配電設施,現階段多來自前瞻基礎建設預算,然而未來碳費開徵之後,每年數百億的預算,溫管基金便有足夠財務能量支持大型減碳計畫。

筆者在前一篇文章曾建議過,溫管基金應該投資企業研發、導入新科技。當時舉例的商業減碳技術為:氫能的「產、輸、儲、用」,以及加入跨國光通訊平台 IOWN。這兩種項目,一是攸關傳統重工業的淨零轉型,二是下一世代電信技術。考量到經濟現實,AI、ICT 領域的新技術更易獲得全球商業資本與各國政府的政策資源挹注,筆者建議未來溫管基金的業務計畫,可以給予氫能、碳捕捉等淨零轉型關鍵技術更高的優先序位。

觀點投書:台灣氣候政策的「蘿蔔」在哪裏?

大規模減排項目不只可以從民營企業著手,即便是獨佔的國營事業如台電,同樣有機會從電網韌性角度引入環境部溫管基金資源,甚至是將不同專案研發的節能減碳技術推廣更多應用,就能讓經濟發展與氣候治理變成雙贏。

淨零碳排的地緣性與業務單位的本位主義

即使有數百億碳費收入,溫管基金也不是取之不盡的金庫,但龐大的經費定然吸引各單位爭取資源。如果每個部門和產業都想分一杯羹,這將會稀釋碳費的實際效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