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哥布林」的網路語境轉移,網路終究是短憶的

2024-10-15 05:40

? 人氣

網路世界記憶短暫,語彙沉浮的生命亦短暫。去年一度因MeToo風暴流行的「哥布林」如今意涵已經全面轉變。(AI生成照片)

網路世界記憶短暫,語彙沉浮的生命亦短暫。去年一度因MeToo風暴流行的「哥布林」如今意涵已經全面轉變。(AI生成照片)

近年來,「哥布林」一詞頻繁在網路世界出現,其內涵可說是變化萬千,且瞬息萬變。從最初的魔幻生物,到2023年在臺灣作為批判綠營側翼和網軍抹黑造謠行徑的反制詞,再到2024年變成單身男女的自嘲詞。惟讓筆者驚訝的是,「哥布林」一詞在臺灣,從去年至今年的語境變換之巨大,彷彿網友們已經幾乎忘記,去年「哥布林」因為民進黨的metoo風波而火爆全網,如今卻又在各大社群平臺消失得不見蹤影,甚至徹底轉變成其他意思,值得大家警惕與反思網路聲量的影響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哥布林」是指一種源自歐洲傳說中的奇幻生物。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其形象是一種長相怪誕可怕、小型的類人生物,一般都有長長的尖耳、鷹鉤鼻和金魚眼;在近代的古典科幻作品,如《魔戒》或《哈利波特》中,也有對哥布林的描寫。除了長相恐怖,個性也往往較為貪婪、卑劣和狡猾,但往往戰力不高,因此經常成群結隊地出現來圍攻獵物,在像《薩爾達傳說》等知名電玩遊戲中,常作為低等怪物供玩家刷等級而存在。而在日本輕小說《哥布林殺手》中,哥布林還有騷擾、強虜女性以繁衍後代的糟糕形象,整體形象可謂十分負面。

在2022年,「Goblin Mode」(哥布林模式)榮登牛津字典度代表字,意指「一種毫無歉意地自我放縱、懶惰、邋遢或貪婪的行為,通常以一種拒絕社會規範或期望的方式呈現。」與傳統認為哥布林作為負面角色的印象不同,其勝出的理由有一種對主流文化的反抗想法,和想在這高壓急躁、虛偽做作的社會環境中喘息擺爛的自我解嘲。也讓哥布林這個詞越來越常進入大眾眼中。

而「哥布林」一詞近期在臺灣流行的開始,主要從去年民進黨一連串性醜聞事件,搭配時下的熱門動漫《哥布林殺手》裡描繪的哥布林性侵女性和個性卑劣的形象,以及哥布林綠色皮膚、習慣集體圍攻的種種巧合,從去年6月份左右開始,網友藉此開始嘲諷民進黨是哥布林巢穴,也製作大量哥布林為主題的梗圖來反擊網路上為數眾多的綠營支持者,也不時會被一些反對民進黨立場的政治人物拿來使用。以至於一時之間,「哥布林」在PTTFacebookInstagramThreadsDcard上被討厭民進黨的族群廣泛使用,使用量更逼近「#塔綠班」和「#1450」。

對此感到不滿的泛綠網友們也開始了全面反擊,大量製作並散布柯文哲照片跟哥布林形象的梗圖,「柯布林」之說也開始熱門起來。有網友認為綠營支持者針對哥布林的反應異常激烈,群起而攻之,反而會讓外界覺得民進黨養網軍一說並非空穴來風,對民進黨支持者的觀感甚至可能有扣分的效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