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版 CBAM 機制過幾年上路?別急,讓我們先看歐盟的經驗

2024-10-26 05:30

? 人氣

碳費課徵確定上路後,不少企業、民代將目光轉向因應歐盟碳邊境稅(CBAM),避免高碳進口商品造成碳洩漏問題。(資料照,顏麟宇攝)

碳費課徵確定上路後,不少企業、民代將目光轉向因應歐盟碳邊境稅(CBAM),避免高碳進口商品造成碳洩漏問題。(資料照,顏麟宇攝)

隨著全球永續發展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淨零碳排的風潮也在台灣引起巨大變革。其中最具指標性的台灣碳定價政策,在歷時約 2 年的公共辯論後,碳費費率終於在本月初定案,整套制度也準備於明年(2025 年) 1 月 1 日正式實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過碳費才討論完畢,就已經有企業、民意代表將注意力轉向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督促政府盡快推出,以確保國內產業競爭力,避免高碳進口商品造成碳洩漏問題。此建議立意良善,政府應該保障企業在公平的環境下競爭,不過歐盟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機制設計並非一蹴而就,政府推動台版 CBAM 時應審慎規劃,以免引發市場波動和貿易爭議。

透徹的制度比較研究,是落實減碳的基礎

在這幾年討論過程中,政府、產業界、學者與環保團體唇槍舌戰,從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EU-ETS)、日本全球暖化對策稅(地球温暖化対策のための税)、韓國碳排放交易機制(K-ETS),到最新的新加坡碳稅,各國制度通通被拿來激辯一番。

這是一個門檻略高的議題,所以台灣與各國一樣,都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凝聚社會共識。這一方面是實踐民主價值,另一方面,各國的環境條件、產業結構都不相同,需要量身打造制度,才能對自身產業與環境最為有利。

而且淨零減碳的法律或政策,具有跨領域、跨國、跨世代的性質,不只要考量本國情況,還需要仔細考察貿易對手國的制度,並且不能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定。制定碳定價政策有必要和其他受影響國家溝通、協商,像是目前連歐盟都還在與各國磋商法規對接,推敲減碳成果如何認定、碳定價費用怎麼計算等問題,預計明年年中才會有比較清楚的規範推出。

尤其 CBAM 本身就是為了防堵「碳洩漏」現象而設計,這些政策工具與貿易密不可分,如果不妥善調研各國制度,未來法規對接時,我們將會面臨非常大的難關,最嚴重可能會讓台灣的國際貿易遭受慘痛打擊。

歐盟 CBAM 的背景與形成條件

歐盟預計在 2026 年正式開始推行 CBAM,同時,歐盟會逐步減少過去在 EU-ETS 核發給高碳洩漏風險產業的免費配額(類似台灣碳費政策中的優惠費率、排放量調整係數),預計在 2034 年免費配額歸零。依據 CBAM 規定,進口碳密集產品到歐盟的貿易商需要申報,並依照產品排碳量採購相對應的碳憑證,補足碳價差額,產品才能進入歐盟,而碳憑證的價格將會是每週 ETS 碳配額的交易價格。

這邊就衍伸出一個價格公正性問題:歐盟 ETS 的價格由市場機制決定,反應的是企業在歐盟境內排碳的真實價格,但台灣目前走的是碳費制度,碳費費率由碳費審議會決議、環境部拍板,等於是人為設定的費率,可能和企業在台灣牌畔的真實價格差距很大,假如台灣推行台版 CBAM,外國出口商是否願意支付一個「人為」碳費價格?這將會成為一個潛在貿易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