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風雲再起?路透社日前報導,川普(Donald Trump)團隊有意尋求與金正恩直接對話。東亞地緣局勢一直深受中美關係變化所左右,中國大陸冷戰史權威沈志華指出,中美關係從緩和走向建交,最後一道坎是談定了台灣問題;而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中國受到許多國家制裁,唯獨得到南韓力挺,不只替北京在國際穿梭遊說,還強化了兩國的經濟關係。
毛澤東為實現與美國和解,承認美軍是朝鮮半島安全的壓艙石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29日上午邀請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以「中美關係與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轉型」為題發表演講。沈志華將中共建政後的朝鮮半島政策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毛澤東時期、鄧小平掌權後到1984年,以及其後到1992年中國與南韓正式建交。他強調,如果沒有中美之間在檯面下的溝通商量,朝鮮問題很難往前推進。
沈志華從毛澤東時代談起,中國朝鮮政策變化的前提在於中美關係改變,而中美關係變化的前提則是1968年發生蘇聯一夕鎮壓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讓毛澤東體會到蘇聯對中國的安全上升到首要位置。毛澤東從安全策略出發,決定與美國和解,但在意識形態上陷入了自相矛盾的狀態,不願意放棄世界革命。
中美關係在這個時期實現緩和,主要是雙方達成的4點共識:第一,朝鮮半島必須維持和平穩定安全,中美在此問題的核心利益是一致的;第二,中美雙方都承認對方「小兄弟」的政治地位,為將來的打交道埋下伏筆;第三,雙方都要維護自己盟國的基本利益,但同時也要控制自己的「小兄弟」,保證不會出事;第四,中國承認美軍的存在,是朝鮮半島安全的「壓艙石」,此為最重要的一點。
沈志華指出,當時中國為了實現與美國和解,分別安撫了與阿爾巴尼亞、越南、北韓的關係,周恩來還專門為此去了一趟平壤,直接與金日成解釋。由於金日成早就想與美國建立關係,因此為日後「交叉承認」提供了契機。1973年11月周恩來最後跟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談妥了很多處理朝鮮半島的問題,結果毛澤東受到四人幫的蠱惑批判了周恩來,致使中美在1972年簽了《上海公報》後,雙方建交卻遲遲沒有推進,中韓關係也沒有進展。
鄧小平首要之務推動中美建交,雙方談判跨過台灣問題這道坎
文革結束後,鄧小平掌權。沈志華表示,這個時期中美關係的變化,對於北京而言已從策略問題變成了戰略問題,包括對內放棄階級鬥爭路線,改採經濟建設為主;改革開放對外首先是對美國開放,首要之務便是推動中美建交,雙方最大的障礙就是台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