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人類的通病了:我們看待異端的時候,要嘛就貶低人家的人格,要嘛就貶低人家的智慧,要嘛就都來。我們很難接受人家是經由獨立思考,建立自己一套理念,來站到你對立面的。那難道就不可能有嗎?「殖人」這個詞呢,就可以讓堅持愛國立場的人說:沒有。你的「獨立思考」,只是你以為的獨立,其實你的認知、你的思維,都老早就被外國殖民主打上了思想鋼印,你是被誘導了而不自知,然後看到中國什麼好都否認或質疑,什麼不好都相信且放大,而對你的「精神母國」就全然相反。
話要說到這份上,我覺得其實是有點過頭的。有多少人真的會這麼腦殘、這麼小丑呢?──可悲的是,以我在兩岸三地生活和筆戰了那麼多年的經驗,我必須很悲哀地承認:就是有,而且很多,很多這樣的「逆向民族主義者」和「反華魔怔人」。
台灣和香港的藝文界、輿論界也有著這樣幾個關鍵詞:「後殖民主義」、「解殖」和「戀殖」。後殖民主義是1960年代西方興起的對殖民主義的反思,用今天大陸網友的話來講,是正宗的「白左」贖罪式思想;而真正被殖民的國家地區的人呢,不少也就趁著這個思潮,在西方學院和話語體系中取得了一席之地。然而,如果說歐美的後殖民是個競賣贖罪券的「市場」,那廣大亞非拉第三世界的後殖民,就是真正在爭奪政權和話語權的「戰場」。
例如說「解殖」,解除和解放的解,一部份是去除殖民時代的思想灌輸和文化烙印,一部份就是追殺清算和舊殖民主利益相關的勢力,包括政治、學術和商業,這鬥爭就非常的厲害,是要殺人、還要誅心的,所以表面上,話都要說得溫和一點、體面一點。如香港學者陳雲曾經倡導過「解殖歸華」,回歸華夏,而且是未被民國和共和國兩朝「扭曲」改造過的正統古典華夏,再由我輩來再造出一版適合當今世界的新版華夏,這樣香港人的主體性、民族性、文化影響力都能保住了。
但很可惜,陳雲的倡議不成氣候,為什麼呢?很簡單:按他那樣來,就是中國書讀得多的人說話大聲,可現在大多數人都是讀洋書長大的,拿的人文社科學位也是西方體系,你要大家回去讀諸子百家,還想重新搞一個評價體系,這不是要把大多數人都踢出局嗎?然後大陸人、共產黨看他這套是想騎到馬列主義頭上,當然也不可能支持他。
台灣的「解殖」呢,首先國民政府來台的時候,把日本文化洗一遍;然後90年代台獨搞「去中國化」,就把「中國」也視為殖民者。那你去中國化以後,要以何為尚呢?原住民文化嗎?有他一份,但這就和「尊王攘夷」是一個道理:你可以把他供起來,沾沾他的政治正確光環,甚至給他幾個代表席位,但你絕不可能把真正的權力、財富與土地都拱手奉送給他,不能真的有一個或一群「王」出來壓到你頭上。何況原住民以及南島文明,在世界史上對科技和學術的貢獻度,也實在沒辦法和歐亞大陸煉蠱場殺出來的那幾個相比。